讯读文学>穿越小说>大明公务员何夕>第六十二章再回北京
  第六十二章再回北京

  其实朱雄英并不知道,何夕的筹码,并没有那么多。

  权力的根基是人心。

  而人心这东西,看不见摸不到,但是实实在在影响天下局势。

  何夕而今位高权重,但是他的权力根基已经动摇。就在他放出风声想要退下来的时候。人走茶凉。有时候人没有走,茶也会凉。

  何夕看似强大,但是内里已经虚了。

  很多奇谋妙策,都没有那么稀奇。

  大势滔滔,人海潮潮。何夕不改变自己想退下来的局面。那么他的隐形权力就会一点点的散失。

  即便朱元璋身后设谋,也是很简单粗暴。因为太复杂的计谋是难以实行的。

  而今,何夕对未来未必没有什么想法,只是,不管什么想法。只是不管什么想法,都不可抵挡大势。时来天地同皆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只是他的壳子还是很吓人的。

  朱雄英就吃这一套。

  -------

  何夕定下迁都北京的政令。不,应该是南北两京巡守制度,当然了,制度是制度,执行不执行,就要看下面的人怎么做了。

  虽然说南北铁路还没有完全贯通,但是有一些地方,已经可以用了。

  渡过长江,从两淮到山东,这一段是走的运河。

  何夕是奔着迁都过去的。内阁体系,枢密院体系,几乎全部迁徙到北京去了,整个南京,几乎没有留下来什么中枢机关。

  更是有十几万京营,七个军的兵力护送。浩浩荡荡的向北而去。

  如果说在山东,两淮一线,还能看到一些战争的痕迹。但是过了山东,就看见河北省,一片繁华似锦,之前战争留下的痕迹,此刻都已经不在了。

  这是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就是北京产业的扩展。

  南京的工业化是,何夕有计划的调整与分配。但是北方工业发展,其实就是工业化从北京到辽东的外溢。特别是何夕用大力气改进了河北农村结构。

  而今的河北农村都是农场制度,而不是佃户制度,很多人都是拿工资,而不是自己种地。农业资本化也算是完成了。

  只是可惜,刘璟身为民部尚书,做了很多事情,这种农业资本化的推进,始终很缓慢。甚至要比整个天下改革府县制度要难的多。

  特别是越往南越难办到。

  而北方不一样。毕竟,元末战乱,中原地区,几乎杀得一片白地。至于明代人说,中原无百年之士族,也就是说,不要看中原有多少士大夫,他们祖上在洪武年间都是泥腿子。

  所以,农场化的制度在北方是容易推行的。而在南方是难以推行的。毕竟,北方土地还能说属于自己。但是南方人的土地产权,背后有太多层层叠叠的压迫了。族田,祭田,官田,民田。是一笔糊涂仗。

  即便是朝廷清丈,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朝廷大规模清丈,能解决的其实,是征收赋税数字,减少隐田,并不能改变田亩生产方式。

  北方农场化最大的好处,就是土地产出来的,直接成为商品。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大量使用新农具,大牲口。提高了粮食利用率。种出的粮食,或者其中经济作物,直接是供应给市场的。

  这种情况下,河北繁华也是应该的。

  南方很多地方府县改革之后,增加了很多部门,有了很多新政策。但是实际上,经商的人并没有增多。办工厂的人。在一个县里,也是凤毛麟角。

  但是在河北却不是这样的。

  不管是粮食从土地之中出来,进行粗加工,好方便运输。还是一些经济作物,比如棉花,在当地就进行处理,也方便一路运输。

  这都是有需要的。

  河北境内河道纵横,虽然这些河道很多都是季节性的。但是修缮一下还是可以用的。更不要说,还有已经修建好的铁路。

  与运河一起,形成了条大动脉。将两岸源源不断的原材料,供应到北京去。也将北京的先进生产工具,源源不断的流入当地。

  提高了当地生产效率。

  河北每一个县,大概最少也有十几个厂。虽然不大,但都是用机械来脱壳,或者进行原材料处理等等。甚至还有一些地方发展出了特产。

  这种繁华的县域经济,也是支撑起河北与江南地区几乎平等的经济地位。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江南经济在艰难的转型之中,将来江南的经济一定能够超过河北的。

  第二,就是河北的战争红利。

  何夕虽然没有做过具体的统计。但是他大概了解到,河北籍的将领,营团级别的。大概战一半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了。

  也就是说,在军中,淮西集团已经是明日黄花了。河北军功集团,才是真正潜龙。

  当然了,这些年大概还看不出来。那是因为一些老将还都在。

  等这一批老将都不在了。那时候去看看,河北出身的将领,将会影响大明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这种影响力,已经出现了。

  那就是国家方面对河北投入特别多。

  不管是南北铁路河北段的加急修建,还是天津港的政策倾斜。乃至于各家将领,在外面发了财,送回家的金银。都成为了河北经济崛起的根基。

  就好像,太平天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湖南都是非常富裕,很出人才。民国乃至建国初期,就有很多厉害人物是湖南的。

  但是湖南是怎么富裕的。

  就是湖南人跟随着曾国藩去打长毛,南京城都给洗劫一空了。才有了富裕湖南,有了钱,才能谈教育。

  而今的情况,与那个时候相差不大。

  何夕为了稳固军权,给了军队之中有功之臣很多额外的好处,算是将新兴勋贵与新兴资本之间,牵线搭桥。

  稳固他开创的政治体制。

  当然了。同样的条件,有的人做得好,有的人做得差。

  就看个人情况。

  不过,河北是真的雄起了。

  如果说河北还是雄起的话。

  那么北京之繁华,让何夕就有一些恍惚了。

  不知道,他这几年去了南京,北京是没有人管了,还是其他原因,时间好像在北京固然加快了脚步。

  在南北战争之中,北京城中,还是有一些空地的。有的是何夕专门留下来的。但是而今的北京城,已经塞得满满当当的。

  更可怕的是,在城墙外面形成一片无序扩张的状况。

  那种感觉,与后世城乡结合部,一样让何夕感到不舒服。

  最不舒服的大概是城墙了。

  因为北京城墙,已经严重影响了北京城内外交通了。更何况,房子已经将北京城墙该包围起来了。北京城墙已经没有任何军事上的作用了。

  最少在何夕看来,军事上的作用,约等于零。

  毕竟在西路军打陕西的时候,耿炳文就已经不围绕着城池作战了。

  而今外面有是这么多房子,没有开阔地带。更是难以发挥城墙上重炮的威力。如果真有人有一天兵临城下,如果守军坚决的话,大概是一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巷战。

  城墙依然没有用处。

  何夕自己严重的低估了时代发展的速度。

  他当初修建城墙的时候,是想过放弃城墙的。只是他觉得没有发展那么快,而今发现,只要一切走上正规,经济发展与腾飞,或许并不是太难的事情。

  只是,何夕也能看出来,北京这边的盛世隐忧。

  那就是,就河北地区来说,有的是农业工人,自耕农数量已经很少了。将来也会越来越少。甚至没有。而北京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大,就是吸纳了整个北方,乃至大明的人力物力财力,才发展起来。

  经济上本来就会有虹吸效应。

  只是,原本稳定的皇帝,士绅,百姓,三元结构,正在快马狂奔的走向,资本家与工人这样的两元结构。其他缓冲的社会阶层,会在经济腾飞之中,迅速的消解与融化进入两个阶层之中。

  传统儒家政治结构,是很反战的。是因为,中国古代超稳定结构,只有在遇见内外巨大打击下才能崩溃。外敌与内乱。内乱不好说,而外敌换句话说就是战争。

  所以儒家厌恶战争。

  但是何夕看到,一旦大明真正走进资本主义社会,两元结构之中缓冲层的消失,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对外开战,转嫁矛盾。卂渎妏敩

  一旦对外打不下去,内部就要分崩离析。

  北京在这上面走得最快,在利益的趋势之下,一路飞奔,而今东北还没开发出来,东北就是北京方面的缓冲池。最为典型了。

  一旦对外没有战争了。大明就一定陷入一场更可怕的战争,那就是革命了。

  这也是何夕不想再继续下去的原因之一。

  大明帝国主义已经被何夕释放出来,以战争为食。这头没有战争就会死的怪物,已经开始第一声啼鸣,接来的事情,就无须何夕多管了。

  大概他们会自动走上他们要走的道路。

  有没有何夕,并不重要。

  懂何夕这一套的东西很多,发展工业,转嫁矛盾,对外扩张,振奋经济云云而已。 讯读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公务员何夕更新,第六十二章再回北京免费阅读。https://www.xunduxs3.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