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之前不同,现在的崔元,更好像是李鄌这路人马的领袖,甚至连武安侯郑英都愿意归他调遣,不为别的……就在于之前崔元那一仗打得太用勇气,成为全军的楷模,在郑英看来既然都是朱晖派出来的先锋人马,跟崔元混,比自己单干更好。
回头计算功劳的时候,郑英和他的两千将士或还会多捞点好处。
“杨巡抚,在下认为,为今之计是要阻截鞑靼北渡黄河,应该在北岸设伏,并前夹击,逼鞑靼人只能沿着黄河从南岸往东北边撤走,再设法靠保国公等各路人马将其合围……”
崔元一上来就给杨一清展现了他的“宏图大志”。
杨一清听了这话,自然心里是不乐意的,我是上奏表彰了你在石沟城一战中的战功,但不代表我认同你的战术,更不会听你的调遣。
一旁的张僩是老狐狸,一看这架势,便笑着插话道:“崔驸马,说得容易,现在咱想过河都不易,黄河水现在已经涨了,对面又没可派的兵马阻截,你不会是想派出一路人马先行渡河吧?谁去?你们去吗?”
崔元道:“张公公,在下的意思,过河的人不需要多,只要拿出几门火炮,对着河面轰击,鞑靼人便不敢过河。即便有过河的,只要用一些威武天火药炸几个点,他们甚至会退回到南岸。”
“太想当然了吧?”张僩有些气恼。
遇到个理想主义的领兵人物,本还以为你是个英雄,感情是因为伱无知无畏啊。
杨一清对崔元的话倒是很感兴趣,他道:“崔驸马的意思,是要设置伏兵?”
崔元道:“我听说,鞑靼人是从河套北边过黄河的,他们以骑兵叩关劫掠,是不可能带过河的辎重,从河套北边把船只调到上游来也不可能,那他们此番渡河,必定没有多少辎重,全靠浮筏子等物,加上河流湍急,只要稍微的混乱就能让其阵脚大乱。”
“有道理。”杨一清点头认同。
张僩瞅着杨一清,眼神好似在质问,就这样你还觉得他有道理?
杨一清继而分析道:“鞑靼人如今如惊弓之鸟,稍微的风吹草动就会令其人心涣散,想要在我们的围困之下强行渡河,只怕其军中也有反对的意见。”
崔元还以为从杨一清这里得到了认同,笑道:“在下也正是此意。”
杨一清随即板着脸道:“道理没错,但如今能用的火炮数量少,如今大明在南岸的人马想渡河,也是不易,北岸派不出足够多的兵马。崔驸马有何高见?”
此话一出,让崔元又有点意想不到。
他还以为杨一清会跟他一样,在这种大事上是毫不犹豫就开始制定战略,谁知道现在居然来问他的意见。
这种话……跟先前张僩质疑他的内容如出一辙,也让崔元意识到,人家是把自己当外人了。
崔元道:“若是杨巡抚认为可行,在下愿意带一路兵马渡河,就在上游,今夜强行渡河,哪怕是以轻舟渡河也可。”
杨一清道:“用轻舟皮筏,马匹是过不去的。”
崔元点头道:“那无妨,只要人过去,再运一些炮过去就好,再试着找找有没有大一些的船只,能运多少是多少。”
张僩质问道:“从上游过去,能赶得及去阻隔鞑子渡河?你们过去了,凭什么认为能跟鞑子渡河的骑兵交锋?”
“张公公,不能如此说。”杨一清随即阻止了张僩,“崔驸马有如此勇气,堪称大明军将的典范,本官也当配合。这样,宁夏上游哪里有船只暂时可以借调,都可以告知,但刻不容缓,此战或在明日午前就要打响。”
“嗯。”崔元道,“或许用不了那么久,今晚或要开战。”
杨一清道:“此战凶险,渡河的将士可说是冒险一战,若马匹不足,甚至连撤兵的机会都没有。崔驸马可要想清楚。”
“好。”
崔元点头,大概也是下定了决心。
……
……
崔元带人策马离开了。
在人走之后,杨一清所部也停下来做短暂的休整。
即便是连日连夜行军,将士们可以不睡觉,但也不能不吃饭。
而且随着距离鞑靼人马越来越近,战事随时都有可能会爆发,杨一清也不得不让将士们做一下休整。
等杨一清下马到了篝火之前,张僩过来道:“杨军门,这意思是,咱今晚可以先按兵不动,等襄城伯和武安侯带兵渡河设伏拦截?”
杨一清道:“你觉得崔驸马所说的,有可行性?”
“啊?”张僩惊讶道,“没有可行性?那就是……”
杨一清让人从篝火的锅里舀了一碗汤出来,但因太烫,还需要先放到一边,他道:“我就是想让鞑靼人认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他们过不了河。”
张僩苦笑道:“您真是高瞻远瞩,咱家不如。”
现在张僩也不想问杨一清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了,他似乎感觉到杨一清也挺疯狂的。
不多时,郭鍧带着一名传令兵过来,道:“大人,张公公,刚得悉的消息,崔驸马已经返回其军中,听说已准备往上游走個四五里,就准备过河,而鞑靼人已经在往这边派出斥候。鞑靼已在河岸进行休整,很可能会……随时掩杀过来。”
张僩急不可耐问道:“鞑子强行渡河了吗?”
郭鍧为难道:“前面的路,都被鞑子给堵了,几千几千的方阵,光靠夜不收已经不能知悉河岸的情况,除非要等到天明之后。目前看来,好像……还没渡河。”
杨一清道:“不必想着去查河岸的情况了,即便查到了,也可能是鞑靼人的疑兵之计。”
“这……”张僩道,“咱如今跟鞑子到了你死我亡的境地,咱的人马还不足,就怕鞑子下一步的目标是吞了咱,报花马池和石沟驿的仇,要不咱还是先回撤三十里,等候援军抵达吧。”
杨一清好似想明白事情一般道:“如今退是没必要的,但进也要审时度势,要先搞清楚鞑靼人的动向。可惜陛下对于这一战,好像并未做出任何的安排,却不知是为何。”
“陛下……安排?”张僩和郭鍧听得都有点发蒙。
你到现在了,作为阵前的主帅,居然还惦记着远在两千里之外的皇帝给你下旨,来帮你调兵遣将?
你杨一清是这么没骨气没能耐的庸人吗?
不符合你的人设啊。
杨一清道:“无论是花马池,还是石沟城,陛下都有详细的旨意传达,即便石沟城未提及要如何配合用兵,但也准确说出鞑靼人接下来的动向,等于说有一双眼睛,在战前就明悉鞑靼人的一举一动。”
“呵呵。”张僩苦笑道,“这不是陛下,应该是……蔡国公吧?”
杨一清点了点头,显然他也没法反驳这说法。
“但从石沟城之战结束之后,我已无法得悉鞑靼人进一步的动向,也就是说,如今全要靠我等来临场应变。”杨一清叹道,“我们的步卒还要一日多才能抵达,而其余各路人马差不多也要这时候才能到来,也就是说明日入夜之前,鞑靼人若无心于渡河,必定想在黄河南岸,以背水一战的态势,与我等决战。他们想雪耻,而我们则要乘胜追击。”
张僩道:“那咱还不撤兵?咱现在也就六七千的骑兵到了此处,加上襄城伯和武安侯的四千人马……勉强过万。对了,您还让崔驸马带人马过河……这……咱火器不够,一万打三万,要输啊。那咱还来作何?从开始别追不就完了?”
杨一清往火堆里加了块木柴,道:“若是从开始就不追,或者现在撤兵,等于说我们将放任鞑靼人在大明境内肆虐,他们可以在没有阻碍的情况下渡河,而宁夏中屯等处的人畜,他们可以肆意劫掠,继而扬长而去。到那时,他们丢下了两三千士兵的损失,却可能带走我大明数千上万的百姓和牲口,我们之前的胜,能弥补回来吗?”
“啊?”
张僩杵在那,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杨一清道:“要怪,只能怪保国公驰援不力,鞑靼这三万兵马,本身靠我们宁夏本地的兵马,只能做周旋,只有保国公的五万兵马才有获胜的机会。但现在保国公却畏战不前,把主战的差事交给我们!”
张僩感同身受,叹息道:“说得是啊,保国公那边火炮、火铳和火药无数,却都不敢跟鞑子正面交战,他怎么想的?”
杨一清道:“我敢说,此战之后,无论我大明边军胜败,保国公必定会被陛下追责,若不然,便是纵容包庇,我相信以今上的雄韬武略和蔡国公的睿智,不可能会放任保国公这种都督府的蛀虫,继续留在军中祸害大明将士。”
“说得好。”张僩道,“杨大人,之前都没看出来,原来您不但对于宁夏的形势了如指掌,连对于朝中局势也如此知悉。此番您得到蔡国公的提点,获得如此军功,若此战可以全身而退,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到时您可别忘了提携咱家一手。”
杨一清看过去,并没有摆出高傲的架子,反而以恳切的口吻道:“此战还要张公公通力配合。”
张僩笑了笑,他好像明白了为何杨一清要跟他说这个。
现在是要以三路一万左右的人马,来跟鞑靼人做殊死一战,若是队伍内还有不和谐的声音,那此战的胜算必然大打折扣。
而他张僩作为镇守太监,就是可以左右战局结果的那个“不和谐声音”,所以现在杨一清也迫切需要跟他张僩站在同一立场上,现在就是拉拢他张僩,以未来的前途联系在一起,不再提什么退兵和避战的事。
“好。”张僩明白其中缘由,知道退无可退。
既如此,能跟杨一清这样大明冉冉升起的军界大牛一路,彼此提携和扶持,那还有什么可说的?
玩命也要干啊。
……
……
皇宫,清早,朝议之前。
众大臣已经早早到来,还没到入午门的时间,众官员尚且在等候,而当天刘健这边有一人正在与他商议事情,是吏部尚书马文升。
在刘健身旁,还立着个在默默听取意见之人,是李东阳。
“……地方上报,光是矿产一项,张秉宽每年所得便不少于白银二十万两,即便有部分以矿税征缴给朝廷,但地方依附、投献以得朝廷庇护,继而开山出矿者甚多,对地方造成深远影响,以至于土地荒驰百姓迁徙等诸多弊端……”
马文升跟刘健报的事,是想要联合一些人,取消张周开矿的权限。
甚至是把各地开矿的事给叫停。
对张周和朱祐樘来说,开矿是为了采煤、冶铁、造火器,是属于利国利民的。
但对于这时代的官员来说,他们可不这么认为,在儒臣眼中,任何不务农的行为都是在“祸国殃民”,即便之前开矿之事朝廷也的确是看到一些好处,奈何这件事好像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再加上张周之前的确是铁板一块不太好攻讦,这也属于难得的机会。
李东阳道:“张秉宽开矿所得,不是大多数都上缴了朝廷?内府因此还得到了诸多的钱粮,用以边镇事务。”
马文升瞅了李东阳一眼,没接茬。
刘健道:“要改的,是以一人占据大明山川河流之便,若一切都以他个人好恶来处分朝廷之财,那便等于是公器私用、贪赃枉法。”
李东阳感慨道:“若非张秉宽去开矿,只怕那些地方也都荒驰着,以目前这状况来看,要造炮,需要生铁和煤炭,朝廷是拿不出来的。”
这次连刘健也没想到。
好像李东阳在开矿这件事上,倒是倾向于张周了。
“宾之,此事你不想提,那就找人来提吧。”刘健不想因为李东阳的一些小情绪,而坏了文臣内部的团结。
现在是内阁首辅加上吏部尚书,一起来揪着张周开矿的权力说事。
李东阳道:“此等时候,只怕陛下也听不进去,以往多有提及者,也都未被采纳。何必于眼下西北战事未休时,旧事重提呢?”
在李东阳看来,你们提这件事也太不合时宜了。
至少也等张周兵败之后,或者说大明军事为先的政策结束之后,非要趁着皇帝对于军政异常热衷的时候提,被皇帝喝斥回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呵呵。”马文升笑了笑。
他还瞄着刘健,像是在问询,你们内阁现在对于一些事,也达不成统一意见了吗?
刘健道:“既然地方已多番就开矿之事上奏,提出弊端,那也是该在朝上说说了。眼看夏粮将要征缴,以目前推算,今年灾情没去年多,但夏粮却要减收不少,也是时候该让更多的百姓归于农桑之事,西山聚拢的人也过多,徭役也该回归于正途。”
显然刘健也觉得张周开矿有点乱了大明的国本。
把一群农民改造成为“工人”,甚至把大明本来用在城防建设等事上的徭役,用在了不切实际的开矿和造火炮等事上。
要限制朱祐樘和张周的军事为先的政策,还是要从资源上入手,让你们没东西来折腾,那不就一切归于我们的控制,重新回到我们所认为的“正轨”中来?
……
……
众大臣入宫。
而张周却没来,虽然商议好了,要一起来参加这次的朝议,享受胜利的荣光。
但张周也没说一定要准时前来,他成为整个大明朝堂体系中,唯一一个可以迟到的人……而且迟到得理直气壮。
不为别的……他就是不能一切都遵纪守法,如果他跟文臣一样,是个守规矩的文臣,一切都循规蹈矩的,文臣找不到这种小的错漏来攻击他,那就会拿大事来攻击他。
这就叫卖个破绽。
且他不入朝是皇帝特许的,来得迟到,被鸿胪寺的人指摘,他也没什么,大不了就罚个俸禄什么的,事实上皇帝也从来不以此来惩罚他,反而还会觉得他劳苦功高,每天为朝廷做那么多事,是大明最忙的人。
等张周到宫门口时,官员早就已经进去,把立在午门前等候的李荣给急得要命。
“先生,您可算来了,可别因为您迟来,耽误了朝堂大事。”李荣回头望着早已不见影的人群,却还在催促着。
张周道:“起来晚了一些,也是为应付陛下的召见,详细研究一下鞑靼人可能撤走的路线,以及提前做好一些预案。若是鞑靼人继续扰边的话,也要提前防备不是?”
“您真是有心了。”李荣可不管那么多,赶紧带着张周往门里走,都已经不是趋步了,简直是一路小跑。
本来李荣就上了年岁,还没小跑几步,就已经气喘吁吁的。
往前走了一段,李荣也的确疲累了,放缓了一些脚步,提醒道:“张先生,咱家提醒您一句,最近有对您开矿之事有异议的,估摸着今日就有人会在朝上旧事重提。不过想来今日有奏捷之事,会把这件事给压下去。”
“嗯。”张周点头。
相比于什么开矿不开矿的,当天最受人关注的,肯定是石沟城一战的战果。
但这件事皇帝压得很死,到现在朝臣大概还不知道结果。
李荣感慨道:“开矿之事,为的是能富民强军,咱家也没明白过来,他们为何要反对呢?先生真是做了好事,也被他人误解,这件事……陛下,还有咱家,是充分理解您的。”
这就体现出李荣站队的手段。
不遗余力告诉张周,咱是一伙的,只要我一天掌权,我就会帮你把开矿的腌臜事解决,你就放心把这些事交给我。
你看,我作为东厂厂公,有什么事知晓之后,提前都通知你,还跟你商议怎么对付,甚至会帮你暗中解决一些找麻烦的人,就问你我诚心不诚心?m.xündüxs.ċöm
你用我,还是用谁?
张周道:“别说李公公理解不了,我也理解不了啊。”
嘴上这么说,但张周心里却在想,这世上理解不了的事情多了,所谓的传统和刻板偏见,那还真不是我一个人所能改变的。
几百年下去,估计都没法改变的事情。
开矿这种事好不好……最好问问以后的那位万历皇帝,在他最有感触。
……
……
奉天殿内。
朝议开始,而张周是最后一个到来的,张周才刚站定,朱祐樘就迈着轻快的步伐到来。
朝上礼数结束之后,朱祐樘已经迫不及待要把西北捷报的好消息公之于众了,而朝臣这边,由工科给事中等人所准备的提请改矿税等事,已经是箭在弦上。
朱祐樘到底还是占据了主动,一摆手,让萧敬出来宣布了好消息。
“宁夏刚奏捷了。”
萧敬上来就给这件事定性。
奏捷……
打了胜仗,这是最关键的,至于胜果如何,听我给你们慢慢道来,如果有旁的事情要上奏的,请靠边站。
果然,在场瞬间没了声响。
萧敬这才将杨一清等人的上奏,详细于众人面前宣读,而石沟城一战的“凶险”,也让在场官员始料不及,而萧敬眼下为了体现出跟张周是一条心的,也是有皇帝的特别嘱咐,还特别提出石沟城的战略重要意义,其实是张周早就示警过的。
而这点,在杨一清等人的上奏中,显然没体现出来。
等萧敬读完了杨一清的那份,朱祐樘接过话茬道:“花马池、石沟驿,两战连捷,斩狄夷首级两千余,是乃少有的大捷。一切都都不在朕本来的预料之内……本来朕还以为,这一切都会发生在河套之地。”
这话针对性很强,就差直接把朱晖的名字点出来,然后指着鼻子骂。
刘健道:“宁夏巡抚杨一清,居功至伟。”
朱祐樘点头道:“说起来,杨卿家的确是有功,但更大的功劳,应该是在秉宽身上,这一切都是在他的算无遗策中完成的,刘阁老以为呢?”
这次不直接问在场所有官员,而点名问刘健。
刘健拱拱手,没正面回答这问题。
其实也是不好回答。
“朕思前想后,西北军务之事,还有诸多可以改进之处,尤其是要淘汰冗员和积弊,朕准备于年底之前,由兵部牵头,来完成此事,诸位卿家可有意见啊?”
这次是问所有人。
但好似是最后通牒一样,反将文臣一军,根本不给商量的机会。 讯读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第一贡生更新,第四百九十五章 反将一军免费阅读。https://www.xunduxs3.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