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读文学>穿越小说>嬴清>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朕握法术
  “陛下,臣以为,相邦之言,不合如今大势也。”

  冯去疾语落未断,王绾未有所言,廷尉李斯自案后起身,行至殿中,深深一礼落下,遍观群臣,说道自己之论。

  “廷尉有何高论?”

  王绾神色平静。

  对于李斯,王绾还是相当了解的,当初在文信候府邸中,就是自己将李斯推荐给文信候的,后来其才而显,文信候任命其总纂《吕氏春秋》。

  可是,不曾想,此人很快便是入了陛下的眼,先是举国大战郑国渠,未几,入咸阳宫添为长史。

  李斯之才,王绾知晓。

  擅长政事事务,尤其擅长法章律例,再加上学至儒家荀夫子,通晓儒道,于法家、儒家、百家自成一体。

  他的才学不必说,入秦二十年不到,臻至中枢核心廷尉,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其人之道同陛下之心相合。

  能够很好的贯彻、执行陛下之心,且执行的很好。

  李斯出言,在自己预料之中。

  “不为高论,只是些许心得。”

  “相邦、博士之言,多引用《吕氏春秋》之言,李斯对于《吕氏春秋》也有知晓。”

  “虽总纂其书,却不同其意,春秋岁月,烽火诸侯,礼乐崩坏,瓦釜雷鸣,诸侯相争,为强大,纷纷有变法之道。”

  “诸国汇聚,在大争之世成就一个个诸侯国的变法浪潮,诸夏诸国都在变,不变者,唯有等死。”

  “变法!”

  “便是对于国家的变化,对于大道的变化,对于制式的变化,对于万民的变化,乃是涵盖诸夏万千的变化。”

  “如相邦所语,一切变化的根本,便是大道制式之变,封国诸侯,裂土分治,大周以来,诸夏纷争,那也是楚国虽大,却被大秦所灭之缘由。”

  “万民思治,人心思一,变法汇聚,便是成就这个——一。”

  “于大秦而言,更是一法以贯之,以统一的秦法驾驭诸夏各地,以统一的法令、文字、驰道盘整诸夏。”

  “果然此刻封国诸侯,岂非自行将部分之地,将部分之民割裂开来,岂非复归大周之路,复归楚国旧途?”

  李斯对着相邦王绾一礼,将己身之论亦是徐徐道出。

  大道在《吕氏春秋》?

  不然!

  大道在陛下心中!

  “是否还有高论?”

  王绾不做评价,看向李斯,再道。

  “李斯还有一言。”

  “上古三代以来,诸夏间,只有封国诸侯,并未有郡县一体,大周行封国诸侯,未必不是没有选择之故。”

  “再者,封国诸侯弊端甚大,大周开国,武王未几崩逝,诸夏便是大乱,首要发难的便是管、蔡之地大周亲近诸侯。”

  “如此封国诸侯,焉得拱卫天子?”

  “是以,短短三百年,大周便是有镐京之乱,若非老秦人先祖不远千里勤王救驾,何有大周洛邑绵延。”

  “更有春秋岁月以来,诸国相互攻伐,万民遭劫,此间种种,封国诸侯岂非为祸事之端?”

  “这便是李斯之论。”

  李斯再次深深一礼,不在多言。

  咸阳宫正殿内,与列文武重臣闻之,神色亦是微微一变,似乎……李斯所言也不无道理。

  可先前相邦所语,也有些道理。

  这……,当如何抉择乎?

  “廷尉之论,似是苛责上古三代以来圣王天子之行,果然一无是处,何以延续数千年?”

  王绾不为所动,看向李斯,回应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此为商君之言,大秦变法百多年,扫灭诸国,一统天下,岂不为明证?”

  李斯反驳。

  “虽国不法古,也当循古法而变。”

  “岂有无根之水乎?”

  “韩赵魏三晋之地,纳入帝幾,燕国、齐鲁……偏远归于封国,更可为安稳诸夏。”

  王绾辩驳。

  “相邦所忧诸国复辟之人起事,咸阳不能够有及时应对。”

  “更无需担忧。”

  “诸国仍存之时,便非大秦百万铁骑对手,纵然复辟,又有何忧?”

  “护国学宫立下,军旅将才频出,区区复辟,何有忧心,果有其事,派遣一支铁骑大军,便可剿灭之。”

  李斯反驳。

  “人非圣贤,岂有万全?”

  王绾轻哼道。

  “……”

  “……”

  旋即,群臣汇聚的厅殿内,相邦王绾同廷尉李斯争论之声,再次延续,陷入不断的辩驳之中。

  左右群臣闻之,尽皆陷入沉思。

  且陛下坐于上首,也没有言语落下。

  “你等所言,朕都已经明了。”

  “想来群臣也都有明了。”

  “本以为今日可以决断出诸夏制式,现在看来……,还需要继续公议。”

  “散朝吧。”

  “旬日之后大朝会,再行定下根基!”

  始皇帝嬴政自帝座起身,观殿中不住争论的两位中枢重臣,并未语落评判,相邦所语、廷尉之言……连日来,其实自己已经知晓。

  可群臣不为知晓。

  如今诸般事提出来,先行公议,群臣议政,再行断绝,定下国政根基之事,不着急一时。

  说着,便是离开帝座,自旁侧殿门离去。

  留下咸阳宫正殿内的群臣文武。

  ……

  ……

  “相邦之言!不无道理!”

  “廷尉之言,也不无道理。”

  “郡侯以为当如何抉择?”

  半个时辰之后,兴乐宫厅殿内,始皇帝嬴政于上首批阅政令文书,国事每时每刻都有,涉及国政根基之事,不为着急。

  国政根基之事。

  相邦、廷尉争锋,嬴政喜欢看到这个场面,却对于那个结果难以决断,虽然皇弟也说了许多,自己也能够明白。

  然则,道理是道理,明悟是明悟,想要做出真正的决断,还是有不小难度的。

  “哈哈,蒙毅你今日也在咸阳宫,于相邦、廷尉之言,可有所得?”

  周清朗朗笑道。

  对着上首一礼,并不直接应下,看向殿中与列随伺的长史蒙毅,轻问道。

  “蒙毅,你说说两者孰优孰劣?”

  嬴政亦是视线落在蒙毅身上。

  蒙毅跟在自己身边多年,应该能够触摸自己的心思,或许可以给予自己不少参照。

  “陛下!”

  “郡侯!”

  “这等国政根基要事,蒙毅不敢妄言。”

  着今日大朝会尊贵袍服,蒙毅闻此,连忙起身,礼仪落下,摇摇头。

  虽有所觉,却不可言之。

  “这……这可不是陛下和本侯期待的回答。”

  周清摆摆手。

  虽不是蒙毅这个层次可以做出决定的,但……说上一说还是无碍的。

  “事犹未定,如何不可言之。”

  “朕仍为迟疑。”

  嬴政轻笑。

  虽懂得分寸,却如皇弟所言,不是自己所想要的答案。

  “陛下。”

  “如此,蒙毅斗胆一言。”

  “两者之决,既在于封国诸侯、郡县一体,又不在二者。”

  “大周之所以三百年便势衰,乃是因为大周所能够掌控之力不强,乃大周天子权威不显。”

  “且诸侯国日益强大。”

  “郡县一体,则一应大事决断于咸阳,不会出现封国诸侯异心之举。”m.xündüxs.ċöm

  “亦是如百多年来,历代秦王对于巴蜀之地、关外之地、陶地的治理,虽有重臣所领,可一应权柄仍落在咸阳。”

  “是以,如郡侯多次所言,国政根基之要,乃是收拢权柄于咸阳,令文武之事秩序运转。”

  “如此,方可为大秦国政根基。”

  蒙毅又是一礼。

  整理思绪,将所言一一道出。

  “哈哈哈,如你所言,似乎两者皆可?”

  周清大笑。

  蒙毅这番言论,看似有理有据,实则仍没有任何确切的答案落下。

  “这……,记得郡侯曾有提及,封国诸侯与郡县一体,皆有利弊,如同万物阴阳,都没有完美之法。”

  “相邦所言,燕国、齐鲁、江南之地,相距咸阳甚远,果然接下来诸国流亡之人复辟,则咸阳不能够做出及时的应对。”

  “大秦虽有百万铁骑,远水难解近渴。”

  “廷尉所言,秦法如一,蒙毅以为,无论燕地、齐鲁是否为封国诸侯,都可施为秦法,并行不悖!”

  蒙毅亦是浅浅一笑。

  让自己做出评判,当真不好做下。

  封国诸侯!

  郡县一体!

  各有优劣。

  且相邦所语封国诸侯同上古三代以来众封建又有所不同。

  “朕……其实倾向于李斯之论。”

  “蒙毅之言,朕也知晓。”

  “王绾之论,朕也可以知晓,相邦之心,并无私心,只是政见之论不同罢了。”

  “郡侯之意,朕也知晓,郡侯是想要在燕国、齐鲁、江南设立封国,虽为封国诸侯,却秦法如一贯彻,收拢封国诸侯权柄。”

  “令其迥异郡县,却又非大周封国诸侯之尊贵。”

  “以封国诸侯拱卫中央,遏制诸国复辟之力,果然它日做大,咸阳也有足够之力,与之推恩,分化封国诸侯,趋同郡县。”

  “封国诸侯、郡县一体,根本在于法术势。”

  “朕……或许知晓该如何做了。”

  始皇帝嬴政长叹一声。

  如大周众封建那般得封国诸侯,已然远去。

  设立崭新的封国诸侯?

  未免显得有些奇怪。

  法治!

  当如一。

  “只要能够达到目的,何种方式自可权衡。”

  周清不复多言。

  制式治道的根本目的在何?

  在于大秦如何形成对于诸夏长治久安的统御!

  这是一个难题。

  岁月长河之中,都未解决。

  而更为本源的目的则是,诸夏风华礼仪如何长治久安的传承万代,乃至于亘古。

  大家好我们公众号每天都会发现金、点币红包只要关注就可以领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请大家抓住机会公众号[书友大本营] 讯读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嬴清更新,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朕握法术免费阅读。https://www.xunduxs3.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