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读文学>穿越小说>至尊皇太子>第四百四十五章 十二万大军,顺流而下!
  对于李唐皇族而言,对付剑盟,乃是重中之重。

  倘若处理不好和剑盟的关系,那李唐皇族就此走向没落也说不定。

  因此,李世民会提前布局也就不奇怪了。

  “前辈。”李尘冲着张出尘微微笑道:“这次人手不足,恐怕免不了要麻烦前辈了。”

  “能为太子殿下效劳,是奴家的荣幸。”张出尘望着李尘,妩媚一笑:“殿下是君,奴家是臣,臣为君办事,又谈何麻烦不麻烦?”

  “只是,奴家想知道殿下您究竟是要奴家做什么?”

  李尘微笑:“本宫要你召集你的弟子,为本宫收集武林讯息,具体谁要来江宁府,谁要参与本次萧家的英雄大会,都要查个清楚。”

  听着李尘的话,张出尘微微颔首。

  “奴家遵命。”

  看着张出尘摇曳长腿出去了,李尘依旧坐在原位暗自出神。

  本次江宁府,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先不说小道士纯阳即将下山,单说他和韩家三公子韩宁的约战,便足以引人瞩目。

  而,萧家老爷子萧洪亲自出面,举办英雄盛会,可谓是盛况空前。

  平日里,武道世家向来低调隐居,鲜少露面,更不屑于凡人接触。

  而这一次,德高望重的萧洪主动邀约,如此盛事,大半个武林都被惊动了。

  愈来愈多外地武者为了这次盛会,拍马赶来。

  为首的韩家风头正盛,其余几大世家也是不甘落后。

  比如紧随其后的武道孙家,派出了其门下三名弟子,分别为孙家的孙文龙,孙文虎,孙文豹,这三人也被并称为孙氏三雄。

  孙家老家主在隋朝时期文帝杨坚举行的武举之中,曾经连续三次夺得状元,孙家也因此被称为状元门第。

  虽然在唐代,孙家子弟并没有参加任何的武举,但这并不代表孙家的子弟不强。

  曾经的三代状元门第,其武道底蕴,没人敢轻视。

  再者,孙氏三雄曾经得过孙家那位老家主的指点。

  能得到三代状元的提点,孙氏三雄的武道修为,自然是突飞猛进。

  外界皆盛传,孙氏三雄如今已经成为整个大唐武林的佼佼者,其实力足可以成为整个大唐武林的领军人物。

  孙氏三雄自然是不会跟其他小家族一样,去拍韩宁的马屁。

  甚至孙文虎还放出话来,韩家三公子又如何,剑盟内门弟子又如何?

  若是真不服,那就在这次英雄大会上碰一碰,看看究竟谁才是大唐武林的年轻一代顶级天骄。

  至于韩宁这边,面对孙文虎的挑衅,可谓是毫不在意。

  他只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萧家,至于什么纯阳小道士,什么孙氏三雄,他一概不放在心上。

  韩宁的哥哥韩佩还跳出来回呛道:“什么狗屁孙氏三雄,我兄弟十二岁便打遍武林年轻一代无敌手,你们孙氏三雄若是真遇上我兄弟,恐怕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韩家众人对此,也都是不屑。

  什么垃圾孙氏三雄,跟他们的三公子比起来,差的简直不是一星半点。

  韩佩的话,经过不断发酵,很快在江宁府流传开来。

  很多人听说之后,都是勃然大怒,这韩家挑衅萧家也就罢了,如今竟敢连带孙家一起挑衅?树敌太多,也不怕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也有人说,韩家少主英明神武,年少轻狂,年轻人就该如此,没什么不好的。若是年轻人都跟老年人一样圆滑,那还有什么意思?

  还有不少老一辈武林人士一笑置之,大抵认为现在的年青一代,打架的功夫不知道如何,但这嘴皮子是真不错,还没开打,嘴巴上已经闹得不可开交了。

  外界议论纷纷,李尘却对此完全不放在心上。

  此刻的他,已经悄悄来到了那金陵江边的十二万军中。

  如今李尘在军中威望实在是太高,他一出现,整个军中将士们顿时一片哗然,军心振奋。

  一排排的金甲卫士手持长枪,位列左右。

  李尘平日里鲜少有这样检阅军队的机会,这次恰巧无事,他便跟随主将官,在军中前前后后从上到下地走了一圈,对军队的建制,兵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唐代的兵器无外乎八种,刀枪剑戟斧钺钩叉。

  刀具方面,《唐六典》记载唐代刀制有四:“曰仪刀,曰障刀,曰横刀,曰陌刀。”

  “仪刀”为仪仗所用,饰以金银,并有装饰性的环。

  李白《从军行》诗曰“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这其中的刀,可能就是这种仪刀,仪刀在大唐实际上并不多见。

  所谓“障刀”,实际使用更加不广泛。《太白阴经》记载:唐军一万二千五百名士兵中,装备有佩刀八分,一万口;陌刀二分,二千五百口。

  文献中没有留下陌刀图形,考古发掘至今也未发现陌刀实物,但陌刀的形制仍可由一些记载中推测。

  李尘发现,这些士兵们所持的武器,除了陌刀之外,就是以枪为主。

  枪在隋唐已成为战阵主要兵器,无论步兵、骑兵,都以用枪为主,隋代的画像砖中便有持枪盾步骑兵将士行进的画面。

  唐时白干枪,“制同矟而铁刃,上缀朱丝拂”。铁头木杆并有红缨,唐代枪的形制已与当今无异。

  唐代善用枪的将领极多。唐初大将尉迟敬德,便精于枪术。

  李世民出征窦建德时曾对尉迟敬德说:“寡人持弓箭,公把长枪相副,虽百万众,亦无奈我何。”

  尉迟敬德不仅善使枪,还善于避枪、夺枪。另外,唐初名将秦叔宝、玄宗时名将哥舒翰,都是使枪的好手。

  马上用枪或步战用枪,在形制上有所差异。马上用枪,又称“马槊”。

  李尘发现,军中刀枪比较常见,而剑反而少的可怜。

  唐代军中标准装备唯有刀制而无剑制,剑完全退出了战场。极个别将领用剑,已属偶然。

  实际上,隋朝将官们还有佩剑的习俗。

  “象剑”多为木质,并非真剑,完全是一种礼仪性质的用剑。

  唐承隋制,佩剑制度亦大致相同,剑成为标志文武百官身份地位的一部分。

  真剑可以被木剑和金、银、玉质的假剑取而代之,朝堂佩剑即已失去实用价值。

  剑虽退出军事舞台,但这时民间剑术却发达起来。

  唐有任侠之风,下铺所佩皆为剑,李世民在秦王时期要聚积力量,夺取皇位,手下一度养有“剑士千人”。

  李白诗有“宁知草中人,腰下有龙泉”。从李白曾在长安市上手刃数人看,这剑绝不是假的剑,他的剑术应该是已达到相当程度。

  剑术高超与成熟,还可以同裴旻舞剑、公孙大娘舞剑器等得到证明。

  这时的剑术,已由内容简单用于战阵阶段过渡到技术多样、方法复杂,具有健身、娱乐、表演、自卫等诸多功能的新时期。

  在华夏武术各种拳械中,剑首先完成这种过渡。

  唐代的剑已基本定型而与当今无异。据《华夏兵器史稿》记载:“唐剑形制则完全变革,失去周制而独树一型。后人守之,数千百年,无所改变。此可谓剑至唐代即为后世统一模型矣。”

  戟在隋唐五代已基本上退出战阵,只是在某种特定场合偶尔有人使用,如唐朝大将薛仁贵便使戟,但更多的是作门庭仪仗之用。

  不同等级的官员门前列戟的数目不等,《唐六典》规定:三品以上大员,下州以上的衙署才可列戟。

  唐代见于记载的短兵,还有短枪、铁挝、匕首等,但这些数量太少,基本不值一提。

  经过一圈视察过后,对于唐军配置,李尘已经大概有所了解。

  他有充足的自信,以如此整齐的军容,这十二万大军,即便是面对数万武林人士,也必然能够镇得住场面。

  眼看英雄大会在即,武林人士混杂在百姓中间,浩浩荡荡进入江宁。

  李尘这边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立刻下令,挥师南下。

  一时间,驻扎数日的十二万大军,沿着金陵江顺流而下! 讯读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至尊皇太子更新,第四百四十五章 十二万大军,顺流而下!免费阅读。https://www.xunduxs3.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