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读文学>穿越小说>穿越之日月照我隋唐路>第81章 马政
  好吧,既然大家都不言语,那就看信。

  谁来的信?

  张掖通守鱼俱罗!

  鱼俱罗,现在确切的说,是卫王杨子灿的铁粉。

  正是因为有杨子灿的横空出世,再后来又用剿匪轮换的政策,将他和另一个难兄难弟吐万绪从厄运中拉扯出来。

  也因此,改变了两个人一个被斩首、一个抑郁而亡的悲惨命运。

  鱼俱罗被卫王杨子灿挑中,带入骁果卫,参加了北击东突厥都拔的军事行动。

  于是乎,这功劳立马升了个等级,不仅重回大将军序列,而在杨子灿全力推荐之下,去了河西走廊坐镇!

  鱼俱罗是什么人?

  他是个杀才啊!

  杀才干什么?

  当然是盯着那些在河西走廊上蠢蠢欲动的野心家。

  他这封信,严格来说,属于私信,是写给杨子灿的。

  一方面算是表表忠心,一方面也是问计!

  河西的事情,因为有阿布的灰影、摩尼教的帮衬,以及阿布东拼西揍给他找的一些合法幕僚,这整体工作干的不错!

  不错的原因,就是杀了不少人!

  当年威震突厥、而让突厥人“不敢再在塞上牧马”的鱼俱罗,再次扬名河西走廊南北大地!

  可是,在信中,他却对河西之地的情况,忧心忡忡!

  为啥?

  他提到了两个地方。

  一个是武威,一个是兰州。卂渎妏敩

  武威、兰州又出了啥问题?

  表面的问题,是旱灾,灾民,匪患。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里的官僚,软弱皮顽,为政多有懈怠!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最严重的问题!

  先看看这两地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这个谜底就自然揭开了。

  武威,东临兰州,西通张掖,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

  这里,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地之称。

  从兰州翻过乌鞘岭,入古浪峡到凉州,便是一马平川的平原。

  它,是河西走廊上的河西粮仓,自古是得此地得河西,故而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同时,它还是华夏中原与西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隘,也是整个西北地区佛教中心。

  兰州,原为金城郡。

  按照史载,当年霍骠骑去病,在出击匈奴后回返长安的路上,派大行李息修筑城堡,设置了金城县。

  金城,位于都城长安之西,五行属金,故而命之。

  隋初,因城南有皋兰山,后改金城郡为兰州,置兰州总管府。

  大业三年,改兰州为金城郡,管兰州县、临洮县等地。

  大业六年,又取消金城郡,复兰州郡并管各县,如在五泉县、子城县、广武县等。

  兰州有何重要性,得以先后受历代王朝的特别重视?

  看兰州的地形便知,它是典型的一线要点。

  所谓一线,就是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中间是一条万里浊河冲刷而成的一条狭长地带,也是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

  河西走廊的以北地区,是高原大漠。

  有谁?

  匈奴、柔然、突厥、薛延陀、回纥、葛逻禄、黠戛斯、党项……

  河西走廊的以南地区,是青藏高原。

  有谁?

  吐蕃、吐谷浑……

  河西走廊的本地,是胡汉混杂的平川粮仓。

  有谁?

  汉族、氐族、羌族、鲜卑族、龟兹人、粟特、突厥、回鹘、吐古浑……

  如何?

  这还没说随时有可能沿着丝绸之路中线,冲过来的西域、西亚、中欧的哪些客人!

  兰州,就着这条走廊的大铁门!

  也是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之间,那个要命的咽喉部位。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中原帝王,万般之下,可以失去河西走廊,但绝对不能没有兰州!

  兰州一失,整个陇西地区便无险可守!

  此时,兰州郡在籍的,有户9744户,口约50372人。

  那么,说到这两地如此重要,到底那鱼俱罗最为担忧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陇右牧!

  确切的地说,是陇右牧的马和人,正在出大问题!

  当杨子灿降信读到此处,偏殿中的所有人不由惊呼一声,顿时变了颜色。

  当然,这里面不包括杨侑和杨子灿二人。

  杨侑,早就让阿布将此信掰碎了、揉细了将给他听了。

  虽然心中也是惊骇,但也并不像大家那样刚受到巨大冲击而神色巨变。

  那么,大家伙为何如此紧张此事?

  马!

  马在古代,是什么?

  阿布早就在粟末地谋发展的时候,就做过精辟的论述。

  马是载具,但也不仅仅是载具!

  马,是一个帝国文明的延伸和触角!

  马能走多远,一个帝国的疆域、控制力、控制力,就有多远!

  马是什么?

  是战斗机,是侦察机,是装甲车,是坦克,是突击车……

  是劳斯莱斯、兵力、奔驰、吉利、比亚迪、埃安、哪吒、AITO……

  那么,大隋帝国的马政和战马,又是什么情况?

  马者,兵甲之本,国之大用。

  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济远近之难。

  这两句,来自范晔的《后汉书·马援传》,很是精辟!

  在周朝,华夏就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养马制度——司马法。

  “井十为通。通为匹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车一乘……”

  按照这个制度,每十里的地区,就要贡献一匹马。

  春秋战国时期,养马之风变得更加兴盛。

  因为这时候最流行的战争模式,是车骑战!

  而车骑战,不仅仅要方车、木轮、硬轴,更需要拉扯战车的马!

  当然,骑兵,更离开战马!

  所以,战马、驮马的多寡,成为这个时代各个诸侯国强与弱的重要国力指标。

  然而,中原的马因为牧场、种属、气候等的原因,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马匹,存在着全面的差距。

  在屡次失败中,中原王朝很快认识到双方战力的差距,还在载具——战马上面。

  马,需要优良的牧草,需要宽阔的场地,需要干净活泛的水源,需要俊美的对象用于繁衍……

  于是,从秦朝而开始,历代王朝非常重视水草肥美之地的马场争夺和保护。

  而依托于这些牧场的马政,也开始越来越完备和严格。

  西汉时期,设太仆以掌管全国马政,又设置边郡六牧师苑令,各有三丞为下属。

  《汉官仪》云,“牧师诸菀三十六所,分置北边,西边,分养马三十万头。”

  《汉仪注》云:“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

  这些牧师苑,绝大部分分布在河西六郡之中。

  哪六郡?

  陇西郡,天水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西河郡!

  《汉书·地理志》云:“……北地郡灵川县有河奇苑、号菲苑;归德县有堵苑、白马苑;郁致县有牧师苑官;西河郡鸿门县有天封苑……”

  看出来没?

  这些地方,绝大部分就是大隋时代的陇右地区!

  然而,在没有马镫和马掌的时代,战马还属于耐用性很差的一种战争武器。

  很多时候,这种昂贵的长痘装备,也就是个一次性消耗品!

  马镫,很简单,简单到那就是挂在马身体两边的两个环!

  虽然很多人说汉代就有了马镫,但具体的实物出土,也就是个布马镫,还是个壁画。

  真正出现铁玩意文物,那就要到3世纪末到4世纪初的华夏东北地区的鲜卑人的墓葬里。

  然而,这么好的玩意儿,大规模用于军队,还要到北魏时期。

  这一切,都要绝对归功于华夏巾帼女政治家、改革家冯太后!

  北魏一统天下,可以说马镫立下大功!

  华夏柔然后裔匈牙利阿瓦尔人,就是带着这项绝世发明,一路西窜,把中亚、欧洲折磨得欲仙欲死!

  因此,马镫也被叫作“华夏靴子”!

  而马镫对于马而言,就是极大地避免了背上的主人快速飞掉、死掉,从而成为一匹孤马、失马!

  马镫,让战马的留存率直线上升!

  马掌,马蹄铁,这是给马的四蹄打上四个耐磨的防护垫。

  有这玩意儿之后,马匹的蹄子再也不害怕劈开、折断、撕裂,从而变成一匹一次性的残疾马!

  这种俗称”马凉鞋“的东西,让马匹的使用寿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公元前一世纪,它虽然先由古罗马人发明,但大规模军事使用要到九世纪。

  阿布的前世历史上,华夏传入此物是大隋初期,大规模用于军事还要到元朝。

  可这一世,因为阿布的乱穿,粟末地以及阿布的骁果卫中,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

  而其他十二卫军府,也在根据兵部兵器监的产能升级,开始逐步列装。

  但,这东西似乎还并不为大部分将官,所重视!

  所以,汉时的战马,在没有马镫和铁马掌的加持,耗损率非常巨大!

  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大军出塞。

  按照边塞官吏公布的数据,出塞战马共14万匹,而入塞只剩下不足3万匹。

  战争的消耗,很容易让一个王国陷入财政危机。

  缺钱,缺粮,确人,缺马,缺一切!

  西汉后期,马政颓废,苑马规模。

  昭帝、元帝,接连下诏令省苑马,以振民生。

  雪上加霜的是,河西之地的马场,连续遭到活跃在此地的华夏羌人的打击、抢掠、破坏!

  河西三十六所牧师诸菀,再也难回当年风光。

  魏晋时期,华夏是一个全面纷乱割裂的时代。

  北方华夏游牧民族,陆续迁入以华夏汉族为主的中原。

  他们的到来,自然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一次巨大搏杀,也是华夏各民族的一次大融合!

  显然,更具战斗属性的游牧文化,占据了上风,不仅霸占了汉人的女子,还将一块块农耕区变成了他们的大牧场。

  中原的马政,也终于因为突破了耕地的限制,再次繁荣。

  北魏初年,采取了按户征取马匹的办法。

  每二十户,出军马一匹,大牛一头,以充课赋。

  六镇百姓,有羊满一百只者,调用其军马一匹。

  在这种马政制度下,北魏的军事实力,快速走向强盛。

  柔然、夏、南凉、北凉等割据政权,都成为了北魏的手下败将。

  那些水草肥美的养马之地,悉为己有。

  北魏的牧场,巅峰时期,拥有马匹多达两百余万。

  隋朝统一中原之后,帝国马政除了沿袭前朝,还进一步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

  此时的牧监制度,就是设置陇右牧。

  在这个机构中,有总监、副监、丞等职。

  在全国各地适宜养马的地方,设置了许多地方牧监分领其政,下有骅骝牧及二十四军马牧,

  每牧,置仪同及尉、大都督、帅都督等职位。

  隋朝的马业,其马匹来源有两条。

  一条,是从国外大规模引进;另一条,也是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国内繁衍豢养。

  陇右地区,也就是阿布前世的甘肃、青海一带,从春秋战国时起就是华夏最主要的产马区。

  隋朝依然如此,并因地而专设陇右牧,做为帝国将最重要的养马区。

  这里,集中了天下专业、最多的专职牧马,也将帝国最好的马种放在这里。

  陇右牧,能养多少匹马?

  那要看,大隋帝国大军对马匹的需要情况。

  大隋帝国十二卫二十四军,每军骑兵共四十队。

  每队百人,每军4000骑兵,按照最基本一骑双马配置,每军至少需要战马8000匹计算。

  24军,就是最基本战马数为19.2万匹。

  其中,还得考虑备用马、驮马、挽马等的需要。

  不说备用马和挽马,只说驮马的数量,隋时驮马的匹配是按照一伙十人配备最少六驮马来执行的。

  大隋一个标准的军,在2.5万至3万之间。

  其中,骑兵四个团四十队,步兵包括杂役和仆从兵,共约2.1万至2.6万之间。

  如此只是计算,一个军的驮马,就需要1.8万到3.5万匹。

  二十四军,是多少?

  保守估计,在45万到90万匹之间。

  夸张吗?

  一点都不夸张!

  按照阿布前世唐远征高句丽时的确切数据,10万兵出征,战马2万匹,驮马8万匹,挽马1.2万匹,共计11.2万匹!

  为什么需要这么恐怖的马匹数量?

  后勤!

  人吃马嚼,全都得靠马和车,并且因为机动性和便利性的要求,此时代的载具更多单独依靠马、驴、骡、牛。

  大隋前后能大杀四方,靠的就是高效的马政,以及充沛的战马蓄栏量! 讯读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穿越之日月照我隋唐路更新,第81章 马政免费阅读。https://www.xunduxs3.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