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在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其中高句丽比百济、新罗加起来还大一倍,是这三国中的大哥大。新罗距离唐朝最远,本着远交近攻的原则,唐朝与新罗交好,在苏定方灭亡百济之战时,新罗是盟国,联手作战,共同瓜分了百济。但唐朝与百济之间隔着浩瀚的黄海,管控不易。新罗则占居了地利人和之便,搞小动作,鼓动百济人造反,然后出兵蚕食唐朝的地盘。由于刘仁愿熟知当地事务,与新罗国王金法敏及其麾下大将都曾并肩战斗,相知甚深,故而当刘仁愿任职期间,新罗有所收敛。刘仁愿势单力薄,也尽量克制,保持与新罗表面上的友好关系。
667年,唐皇李治下旨令刘仁愿从百济出兵北上,夹击高句丽。并让刘仁愿警告新罗,只能配合我军行事,不要独占领土。刘仁愿接到圣旨哭笑不得,自己只有三万兵马,已经分散到各个城池之中,自己的熊津都督府(原百济都城泗沘)也只有三千兵马,应付各地叛乱已是忙的焦头烂额,捉襟见肘,哪有能力出兵北上啊。刘仁愿知道皇上之意是,让刘仁愿以大唐之威,统领新罗联军北上,可是现在的新罗早已不是七年前唯唯诺诺的样子了,对自己根本不买账!xündüxs.ċöm
刘仁愿上书朝廷:“百济各地局势不稳,实在抽调不出兵马北伐,新罗国王金法敏对大唐阳奉阴违,我无力对其羁縻,请求朝廷给我增派五万精兵。”
李治接到刘仁愿的上书,看过之后郁闷之气淤积于胸,我要是能再派出五万精兵,还用得着你来废话呀!李治想起,以前有人建言:“百济孤悬海外,应该经常轮换总督,以免落地生根,尾大不掉。”李治现在怀疑,刘仁愿已然生有根基,是故意养寇自重。
新罗国王金法敏见唐朝出动大军进攻高句丽,又有渊男生作为带路党,知道这次高句丽抗不过去了,必被灭亡。金法敏素有大志,想要一统三国,见时机已现,派遣金天存为主帅、朴都儒为副,率领十万兵马北上,抢占高句丽领土。
金法敏与唐朝打交道多年,对其有着深刻认识,得知唐皇李治命令刘仁愿北伐,又没给其增派兵力,心中暗喜,唐朝已然力竭,再也派不出更多兵马了。由此一来,金法敏侵吞高句丽的信心更足了。新罗兵马接连打下十多座城池,扩地千里。
百济与新罗毗连,唐朝占据其中一半,现在新罗领土扩大,更是将其包围,大唐占据了这块飞地,已成金法敏心腹之患,没有公然攻取,所虑者唯刘仁愿耳。为了除去刘仁愿,金法敏想出一计,派遣亲弟金仁问出使长安,极尽卑躬,向唐皇李治上报,新罗打下了高句丽多座城池,请唐皇圣裁。李治听得高兴,在地图上查看,五谷、水谷是新罗最新攻下的前端城市,都是粮仓重镇,将它们划归为唐朝,敕令刘仁愿前往接收。
刘仁愿接到皇上敕令,勉强凑集了三千兵马出发,路上遭遇高句丽兵马截杀,难以通行,只能撤回。
李治见到刘仁愿奏书:“高句丽境内残股势力众多,阻碍我军无法通行,不能接收城池。”李治心头怒火爆发,这是借口,是在向新罗献媚,是要割裂百济为己有,李治下令押解刘仁愿回京治罪。
刘仁愿到京后,李治不容其自辩,判其流放姚州(今云南姚安)。姚州是唐境西南尽头,发配姚州是除死罪外最重的惩罚,那里地处蛮荒,瘴气弥漫,刘仁愿好不容易挨到那里就病逝了,可惜可叹!
注:后来百济局势更加糜烂,仅仅几年后,唐军就不得不全部从百济撤出,由此也反证,当初李治治罪刘仁愿是多么荒谬。
吐蕃大相禄东赞在吐谷浑会见尚秀梅后,对胡荣放手世事,颇受触动,自己年事已高,当务之急是确保权力传承,必须返回都城逻些(拉萨)安排后事,消除异己,确保长子赞悉若能继承大权。禄东赞将这里的事务移交给二子钦陵打理,安排妥当后已是深秋。禄东赞不顾寒冬将至,踏上返回逻些(拉萨)的旅程。
从吐谷浑到逻些行程四千里,要翻过好几座大山,道路艰难。禄东赞出行十多日,仅走出四分之一的旅程,就病倒了,不得已返回吐谷浑将养。667年春,禄东赞病逝。病逝前回光返照,告诉身前的儿子们:“权力、财富都是过眼云烟,只有亲情才是最值得牢牢把握,你们一定要长幼有序,相互扶持。”禄东赞对钦陵说:“我死后,把我的遗体运回老家山南安葬,以此为由,带领大军返回,以确保你大兄能继任为大相。一定要将相权和兵权都抓在手上,切记、切记!”
钦陵含泪一一答应。
注:山南地处都城逻些(拉萨)的南部,是吐蕃国发源地,也是吐蕃最富饶、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尚秀梅在吐谷浑拜访禄东赞后,回到京城对武后谈及了西疆的严峻局势。武后将此转告李治,并建议重用苏定方抗衡吐蕃。李治已将凉州刺史独孤卿云及凉州屯营兵马调往辽东,使得西北边疆更为空虚,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遂授予苏定方为西路兵马大总管,辖制凉州至益州的所有兵马。
苏定方感恩皇上对自己的信任,抓紧布防,从益州调出五千兵马驻扎凉州,填补独孤卿云兵马离去留下的空缺。督促金州、汉中兵马抓紧训练,以为后援。数月下来,新的布防体系初见成效。这期间,吐蕃方面没有任何异动,苏定方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
这日传来消息,禄东赞病逝,其儿子钦陵等扶柩返回老家安葬,并有三万兵马随行。苏定方知道禄东赞去世,吐蕃必然要经历一番权力争夺,暂时顾不得对外扩张了。苏定方上书朝廷,陈述吐蕃遭逢突变,东扩威胁解除。自己年事已高,精力不济,请求致仕。
苏定方之子苏庆节在军中任偏将,见父亲请求致仕,大为不解,问道:“父亲刚刚得到皇上重用,耗费心血将西线防务布置的铁桶一般,正该享受成果,等候晋升,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苏定方问儿子:“你可知我为何能当西路兵马大总管?这又是什么样的头衔?皇上的想法是什么?”
苏庆节说:“西路兵马大总管是临时官衔,一旦西线危机解除,就会撤销。对于第三个问题我着实不知。”
苏定方将苏庆节带在身边,就是想要尽可能多地言传身教,苏定方说:“最近朝堂发生了一件大事,百济大都督刘仁愿被治罪,发配到南疆烟瘴之地。”苏庆节点头表示知道此事。苏定方接着说:“我熟知此人,他智勇双全,为人正直,他出身勋贵世家,有为国尽忠的情怀。他之获罪,实在是身陷泥沼,不能自拔。他唯一自救的办法是离开百济总督的位置。”
苏庆节有所明白,百济是暗流涌动的沼泽,但皇上却认为是绿洲,故而谁去也干不好。
苏定方针对自己前面的提问,自问自答:“我能当上西路兵马大总管一定是尚秀梅起了作用,她让皇上认识到了西疆的危局。”
苏定方又说:“官职做到我这一级,若是不知皇上所思,搞不好就会落得刘仁愿的下场。皇上最虑者是武将拥兵自重,故而经常调换,因为西线吃紧,我在此呆的时间已经过长,现在危机解除,我若不主动提出解职请求,一旦引起皇上疑虑,心生萌芽,是为今后祸端打下伏笔了。”
苏庆节听了方才领悟,原来如此!由衷佩服:“原来您这是以退为进之计呀。”
苏定方摇头,“你还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是真心要求退休啊!这里虽然不像百济那么糜烂,但已有些相似苗头,从皇上到兵部都在低估吐蕃的实力和野心,现在抽身的机会到来,必须把握,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苏庆节再受触动,自己的境界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是差了好几层啊。
苏定方召见属僚,告知自己将要告老还乡,着手安顿自己离去之后的事情。苏定方特意单独召见偏将王德,说道:“这些年你们父子给予我巨大帮助,我深表感谢!你颇具将才,只是这几年没有战事,不得脱颖而出。安西都护府大都督裴行俭是名帅,又与我相知,我愿推荐你到他那里发展。”
王德说:“多谢大帅真心相待,这也是我这些年呆在军中的原因。我父多次让我继承家业,他说,他辈中人大多已经学着大当家那样放手了,就他还在操劳。大帅离去,我就辞官回家。”
苏定方微笑遐想,胡荣之能每每出人意表,连他的弟子都那么超然洒脱。苏定方起身拿出一个帛布包袱递给王德:“这是我多年来书写的兵书和随笔,我儿没有军事天赋,就传给你吧。”
王德知道其中分量,给苏定方行跪拜大礼,苏定方起身将其搀起,说道:“我辈铁血军人,以心相交,不拘俗礼。”
王德接过包袱,告辞离去。
在帅府庭院的翠柏大树下,有一把靠椅,苏定方经常在此静坐思考。苏定方又坐在椅上,无牵无挂,久久不动,融入到自然之中。
天色渐暗,亲兵过来,才发现大帅已经仙逝,依然是身体笔挺,昂头挺胸,只是双目微闭,面容慈祥。亲兵们都来跪拜,痛哭失声。
苏庆节闻讯赶来,见到父亲端坐椅上,栩栩如生,不敢相信父亲已逝。明白过来后,大恸!父亲就是为战而生,生命随着身体离开战场也飘然而去。
苏定方终年七十六岁,盖棺论定,从十六岁开始征战六十载,大小数百战,几无败绩,创下身为统帅攻灭二国的丰功伟绩,古今名将,能与之相比的屈指可数。 讯读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隋唐风云录更新,第371章 新罗计谋百济免费阅读。https://www.xunduxs3.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