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荣在各地都有暗哨,通过狼烟传讯,知道伊吾兵马正在路上,侯君集与其会合后必然反扑,遂放弃胡家堡,率众全部驻守敦煌城内。
侯君集率领一万二千兵马来到敦煌,得知胡荣在城内,自己这点兵力根本不足以攻城。侯君集这回学乖了,在城外十里安营扎寨,深挖沟壕,高竖栅栏,严防胡荣袭营。
薛延陀接到侯君集出兵要求后,夷男可汗对使者说,胡荣和侯君集都是唐朝大官,若无唐皇李世民的敕令,不能出兵相助。
回纥酋长对使者说得更加直白:“攻打胡荣是你们发疯,我们可不奉陪。”卂渎妏敩
乔师望想要增援侯君集,开始调兵遣将,将士们听说是征讨胡荣,一大半人以各种借口不听调遣。回纥酋长时健之子菩萨率领数千回纥骑兵在城外往来奔驰,明眼人都知道他听命于高德,吓的乔师望连酒泉郡城都不敢出,更别提进军敦煌了。
侯君集安营扎寨后,见敦煌城依然白天大开城门,允许百姓往来,似乎不知侯君集大军在侧似的。这等藐视行为,气的侯君集咬牙切齿,无可奈何。周围的百姓都是大唐的臣民,侯君集不敢兴兵抢掠,只好被晾在一旁。侯君集最猛的嫡系部队伏虎军被打残,部将们都对胡荣畏之如虎,无人提议奇袭敦煌城。
侯君集扎营十多天,得知薛延陀和回纥都不买账,乔师望自顾不暇。派人到附近县乡征调粮草,遭遇坚壁清野、无人搭理,始知胡荣在此根基牢固,威望卓著。
又等数日,还是不见朝廷消息,侯君集粮草告罄,等不及朝廷回复,灰溜溜率兵退回伊吾去了。
------------当初李世民与大臣商讨进军高昌时,萧禹、魏征等重臣就明确反对,萧禹引用春秋时期的兵书《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魏征也谏言:“高昌国弹丸之地,远隔万里,地域贫瘠。征讨高昌,劳民伤财,即使获胜,徒得虚名,不利于国。”李世民力排众议,下令出兵。结果侯君集连战连捷,仅用数月就灭国成功,结束了战事。李世民得意地对魏征说道:“你看此次出兵,拓展疆土千里,还是不利于国吗?”魏征依然不给面子:“国之计是百年计,以后麻烦多多,岂可以一时的获胜沾沾自喜。”
李世民视萧禹、魏征为净臣,对于他们杵逆自己没有处罚。
后来李世民密令侯君集除掉胡荣,萧禹、魏征等一干重臣并不知晓。
李世民接到侯君集出兵敦煌的奏报,心中气恼,本来是让你悄悄进行,先斩后奏,结果还是摆上了朝堂。李世民召集内阁会议,事关重大,平时不常出面的特进,萧禹、李靖都被叫了过来。众人看了侯君集的奏报,又看了敦煌守备何守道的上书。何守道诉说侯君集擅设关卡敛财,而后突袭胡家堡,然后又陈兵敦煌城外。控告侯君集反叛朝廷,妄图将敦煌据为己有。
萧禹、李靖这些没有参与前期机密的人才明白,侯君集突袭胡荣不成,现在骑虎难下!
李靖暗自摇头,奇袭胡荣,这是谁出的馊主意,胡荣精明无比,最善将计就计,这是班门弄斧!
萧禹控制不住满肚子牢骚,发泄道:“国之根本在于正大光明,侯君集所为就是鼠辈伎俩,有失国家脸面。”
萧禹指桑骂槐,气的李世民满脸通红,让萧禹闭嘴。萧禹是前隋皇族,与李渊沾亲并交好,论辈分是李世民表舅,是朝中仅有的长辈,也只有萧禹敢如此直说。李世民强调道,事已至此,当今之计是现在该当如何。
新入中枢的褚遂良不知胡荣有多厉害,分析道:“侯帅领兵一万进军敦煌,外加薛延陀和回纥的支持,想必现在已经攻下敦煌。朝廷只需另派官员接替侯帅,进行善后事项,招侯帅进京述职。”(薛延陀和回纥曾经随同侯君集进攻高昌,褚遂良想当然认为他们会继续听从侯君集的指挥。)房玄龄忧虑地说道:“在未见战报情况下,不能断言侯君集获胜,更不可派人接替,而是应派兵增援。”
对于重大军事问题,李世民想听听李靖的判断,对李靖说道:“你来说说。”
李靖答道:“回纥和薛延陀觊觎敦煌久矣,如果他们同时出兵,则实力远超侯君集,恐怕会鹊巢鸠占,占据敦煌,将关卡收入据为己有。如果他们不出兵,则说明他们惧怕胡荣,也说明胡荣实力强大,侯君集必败。所以说,若要出兵增援侯君集,至少需要十万兵马。”
众人听了哑然失色,远征兵马刚刚回来,就要再次组织远征,如此折腾,所为何来。萧禹忍不住再次发话:“你们张口闭口增兵,难道是唯恐天下不乱吗?胡荣既没有设卡收税,也没有占据州府。只要侯君集撤兵,不就没事了吗?”
萧禹提议看似简单明了,却没有人敢附议应和,此言是公然否定了前面的行动,让皇上情何以堪。众人探讨半天,得不出结论,觉得还是再等几日,得到侯君集进一步战况后再做决断。
李靖自从被李世民封为特进,就基本不上朝,整日在家闭门不出,谢绝见客,专心著书立说,几年如一日。李靖写就了《六军镜》、《阴符机》、《玉帐经》等兵书,将手稿都上交给了兵部。李世民看后,视为至宝,只允许重臣传阅,不许外传。房玄龄看了这些著作后,对李靖的才能更是佩服。现在大事不决、火烧眉毛,房玄龄知道在朝堂上话未说透,招呼长孙无忌一起去李靖家中拜访,有长孙无忌在,不虑有结交私党之嫌。
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李靖是首批加入秦王府的谋臣,那时还没有杜如晦,当初他们三人经常一起为秦王谋划,情谊非凡。李靖见二人联袂来访,喜出望外,热情接待。
谈到当前局势,李靖说到我需知道此事的详细来龙去脉,才好进行判断。长孙无忌也不隐瞒,讲到敦煌已成胡荣私人封地,让人如鲠在喉,皇上从没放弃将其除掉,这次侯君集攻灭高昌,正是时机,于是皇上密令侯君集行动,长孙无忌强调,没有让他公然进兵攻打敦煌。长孙无忌掌管朝廷秘密情报网,讲述了许多房玄龄都不知道的细节。
李靖听到侯君集率领四千五百精锐突袭胡家堡,结果大败溃逃,也大为不解:“按理侯君集精通兵法,对胡荣足够重视,不应如此啊。”
房玄龄道:“从战局结果来看,胡荣早已识破了侯君集的计谋,必有充足的准备,暗藏有兵马。”
长孙无忌眉头紧锁,忧虑地说道:“胡荣既然识破了侯君集的计谋,为什么不提前躲出去呢,一旦闹得没有回转余地,他就不怕朝廷出动大军进剿吗?”
房玄龄答道:“胡荣什么时候退缩过?胡荣击败侯君集的精锐,就是在向朝廷示威,他有能力与朝廷对抗。”
李靖接口说道:“如果朝廷出动十万兵马进剿,胡荣既可以在大草原中周旋,也可以在形势不利时退入戈壁滩、亦或远遁西域进行休整,然后出来再战。”
李靖放开来接着说道:“我仔细研究过地图,敦煌已经是我们所知的最西端,再往西是鄯善、且末、于阗等无数小国。胡荣和他们通商了十余载,必然有藏身之所。十万大军远赴西域,至少需要五六十万人提供后勤补给,一旦大军在西域耗上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国力衰竭,天下就会生变。回纥、薛延陀、吐蕃、党项,这些外族就会寻隙入侵,辽西等胡荣的旧有势力雄厚的地方会率先造反。”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听得悚然心惊,三人都想到了隋朝的前车之鉴,隋朝鼎盛时期,国库充盈、粮仓满满,国力之强比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也不过就是仅仅几年,就闹的烽烟四起,不可收拾。三人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对胡荣用兵,需慎之又慎,最好能够止息干戈。
数日后,得到了八百里加急传讯,侯君集在敦煌扎营固守,薛延陀、回纥都不肯出兵,乔师望对部下掌控不足,部分回纥兵马有异动,控制了酒泉至敦煌的通道,使得乔师望不敢增援侯君集。
李世民看着一份份奏报,始知局势比李靖的估计还要严重,回纥人不但不会出兵攻打敦煌,还有人公开相助胡荣。
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三人联名向李世民建议,先让侯君集撤军,再根据情况做下一步决定。李世民也认为这是目前唯一能采取的措施,传旨令侯君集撤军。
几日后,圣旨尚未传到,已经接到侯君集奏报,由于粮草不足,他已撤兵,并放弃了玉门关和阳关二处关卡,退回安西都护府了。朝廷又接到敦煌守备何守道的报告,当地已经恢复平静,朝廷官员一如既往行使职责。李世民知道何守道形同虚设,但这份报告显示朝廷在表面上依然管控敦煌,从中看出胡荣和解之心。李世民顺坡下驴,下旨奖赏何守道恪尽职守。
如此结局,让众人松了一口气,有人提议,应将侯君集调回问责。李世民下旨,让凉州都督郭孝恪接替侯君集,任安西都护府都督,侯君集立刻回京述职。 讯读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隋唐风云录更新,第214章 朝堂上激论时局免费阅读。https://www.xunduxs3.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