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急忙躬身施礼,随后退回朝班。
朱慈烺没有在看两位阁臣,直接说道:
“大明已经到了极度危险之时,京畿地区土地整治与改革势在必行。
满朝文武必须鼎力支持,谁敢挡本宫改革之路,本宫灭其三族。
此次改革从本宫和父皇皇庄开始,所有皇庄土地一亩不留全部分给百姓。
京畿卫所土地全部收回,本次土地清查从成祖时期开始,暂时以两百亩为标准。
也就是说,成祖时期到今日,超出两百亩以上的土地,必须有地契和田契证明,并且是公平合法购买或者因功赐予。
没有合法地契和田契的土地,全部收回重新分配,以后这部分土地所有权归大明朝廷所有。
即使分配到个人头上,他们也只有种植权,没有买卖的权利。
本宫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杜绝土地兼防止出现流民,只要土地分配到户,子孙后代永远可以耕种下去,大明不灭永远传承。”
不仅仅是收回京畿地区所有卫所土地,地主大户官员士绅超出的土地。
如果没有合法地契全部收回,朱慈烺这种魄力让在场所有官员都瑟瑟发抖。
试问那个官员家中没有成千上万亩土地,这是在挖士绅官员地主的根。
可是谁又敢反抗呢,皇太子刚刚说过,反抗者灭三族。
不反抗至少不会饿死,一旦反抗三族尽灭,那时要土地何用?
李邦华抬头看看皇太子,他对皇太子的魄力真的佩服的五体投地,这种政策连洪武大帝都不敢颁布。
朱慈烺当然不会让尽职尽责官员太吃亏,他们的土地变少了,朱慈烺可以给他们涨饷银。
他要让当官的饷银足够养活一大家子,这样也能尽量减少官员贪污。
大明官员饷银偏低大家都知道,朱慈烺就当高薪养廉。
对于给官员涨饷银的事,朱慈烺已经考虑很长时间。
不过那时并不合适,如今京师贪官也杀的差不多了,朱慈烺认为时机已经成熟。
朱慈烺很清楚,想要马儿跑得快,必须让马儿吃饱。
不给官员一些好处,想依靠大杀特杀震慑他们,让他们尽心尽力做事并不现实。
见文武群臣個个低头不语,朱慈烺微微一笑道:
“本宫知道大明官员饷银偏低,给爱卿们涨饷银的事情,本宫已经考虑很久。
等此次京畿土地改革完成,本宫立即让你们饷银增加五成,并且全部以现银发放,如何?”
朱慈烺这番话如同一个晴天霹雳,让满朝文武瞬间目瞪口呆,随后纷纷跪倒在皇极殿上磕头谢恩:
“谢皇太子殿下,臣愿为大明为殿下鞠躬尽瘁!”
朱慈烺一看,卧槽,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有人也许要问,为何群臣表现的如此现实,太夸张了吧,那是他们不了解明朝官员工资有多低。
明朝创始人朱元璋,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
对元朝官场制度的腐朽深有体会,对之也是深恶痛绝。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他对官员的治理达到史无前例的严酷。
专门制定法令,用于限制明朝官员的言行。
此外朱元璋自己生活比较节俭,一直保持农民本色。
他对明朝官员生活成本的判断偏于保守,直接导致明朝官员薪酬极低。
朱元璋对明朝官员的要求很高,一旦犯了错,掉脑袋是很正常的事。卂渎妏敩
有些人担心被杀,不敢入朝为官,宁愿在家中办一个私塾,以教书育人为乐。
朱元璋则认为,天下学士都是大明子民,都有为大明王朝服务的义务。
所以出现过朱元璋对不愿入朝为官的学子进行处罚的案例。
说明朝官员工资低,当然是指有品级的官员,也就是一品到九品。
但不包含开国功臣,以及他们世袭爵位的子孙。
开国功臣们的级别大都是高于一品,是享有特权的。
他们不仅薪酬极高,朱元璋还赏赐给封地,有封地就相当于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
光靠封地得到的收入,都远高于朝廷拨付给他们的年俸,他们不在讨论之列。
明朝官员工资低,那到底低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用数字说话。
明代俸禄以品级制度为基础,共分九品十八等。
朱元璋时期,明朝官员俸禄以米的形式计算。
其中正一品官员年俸900石,从一品750石……正七品140石……正九品米60石,从九品米50石。
到了明成祖时期,才出现“以米折银”,而且俸禄有所增加,但相比唐宋依然极低。
用米的形式说明俸禄,其实还不够直观。
那我们以相同购买力的形式进行换算,直接换算成我们现在的人民币。
明朝一石米经换算大约是90公斤,按照如今的米价5元/公斤换算。
正一品官员的年收入换算人民币约为40余万,从一品30余万……正七品4、5万元……正从九品2、3万元。
这么一看,是不是的确很低。
明朝很多官员生活拮据,比如明朝官员海瑞,他当时在淳安县做知县。
从品级上来说,是明朝正七品官员,也就是年俸140石。
换算成现在的收入水平大概是年薪4万多,这根本不够他们一家老小日常开支。
并且还有衙役和师爷等工资也在其中,不够品级朝廷不发工资。
没办法的海瑞只能自己种地、种菜,才能勉强维持一家老小生计问题。
据记载,海瑞家只有过年时才舍得吃上一顿肉。
也许有人说,一年四五万的收入,现在一般家庭也不至于生活如此清贫。
的确如此,不过这是在我们如今家庭人口少的情况下。
古时候家里有个三妻四妾,加上召唤使用的下人,还上有老下有小。
一个知县家中少说也有十几口人,不算其他开销,仅仅吃饱饭这一项,恐怕都难以维持。
要知道很多时候工资还是以部分实物方式发放,比如胡椒,布匹,瓷器,甚至海外运回来的木头等等!
明朝官员俸禄低,导致一些官员铤而走险。
但朱元璋最憎恨贪官污吏,他制定的残酷刑罚就派上了用场。
朱元璋的原则是宁错不漏,所以出现了很多株连的案件。
这也是朱元璋留下不好名声的重要原因。
其实说朱元璋不好的人,要么是古代文人,要么就是受满清思想影响。
从老百姓的角度看,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值得称赞。 讯读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朱慈烺更新,第323章 神医免费阅读。https://www.xunduxs3.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