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的时候不是没有皇帝注意到这一点,然而世族势大,整个统治阶层的官员都是由世家子弟构成的,甚至皇帝本身的出身母族和后宫,也都与世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沾亲带故。
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旦想要动手,恐怕面临的就是世族门阀联合起来再换一个皇帝的场景。
然而自陈朝灭亡后,天下打乱,大大小小的世族或互相吞并力求壮大,或被毛恒屠杀,或被灭亡于诸侯争霸中,元气大伤。
再加上乱世中涌出不少原本被打压的寒门乃至庶民子弟人才,他们在乱世中崭露头角,被得以重用,打破了原本被世族高门垄断的官吏人员的那张网。因此世族的力量在纪若兰开国时已经到了最微弱的时候。
纪若兰虽然也是世族出身,但她也因此更明白世族的危害。皇族本身就是天下最大的世族。当她坐拥天下时,自然不会放过趁机打压其它世族的机会。
那些世族门阀也是因为察觉到了纪若兰的打算,所以才悍然发动叛乱。
因为不谋反,他们世族就会再也不复以往的荣光。
一旦造反成功,他们拥立着陈昱这个傀儡皇帝,就又可以回复世族的荣光,与皇帝共治天下了。
只是他们失败了,所以他们遭受到了更加严厉的惩罚。这一次过后,残留的世族的力量再也影响不了朝局,所以纪若兰才能开科举。
而且她开科举还有不同的是——招收女官。女人同样可以考试做官。
这个举措一出来就引起了天下的哗然,然而纪若兰作为开国皇帝的威信是巨大的,她本身也是女人,所以在一些反对声浪过后,这件事情也就定下了。
科举的内容依然以儒学经义为本,但是却添加了许多具体的学科,如数算科、农学科…等等,以后想要担任相关的官职,就必须通过这些考试。而不再是以往儒学的重道轻技,空谈仁义大道理。
儒学确实是在封建统治下最适合传播的学说,也最有利于帝王的统治。早在陈朝时就已经广为传播,成为天下的正统学说。但是却并不代表着儒学经义是不可更改的。
事实上在陈真的原先历史的记忆中,自孔子死后儒家八分,那些原本孔子提出的经义也在不断流传的过程中,被后人逐渐扭曲篡改,而自董仲舒以后,儒学更是变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到最后程朱之时,所谓的圣人之学早已被扭曲的连圣人复活自己都tm不认识的地步了。
这个世界也有儒学的流传,虽然起源的圣人不再是孔子,但是儒学发展大体类似,而此时还并不是儒学发展的鼎盛时期,纪若兰实行科举制用到儒学,却也下令更改了许多儒学中的道理,比如三纲五常中的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制度本来就是男权下的产物,为了规范整个社会等级而指定的,最终指向则是父为子纲,父亲是一个家中最尊贵的人。从而形成了在男权制中的父权制,而把这个家庭伦理观放大到整个天下,国就是一个大家,皇帝是一国之主,自然也是一家之主,是天下的君父,天下万民的父亲。自然天下人就要爱戴他,敬爱他,听他的命令。
但是在这个制度中,皇帝必须是指的男性,是没有女性地位的。女性是从属,是被支配者一方。纪若兰身为女帝,想要帝位坐的稳,就必须要改变这一点——男尊女卑。
如果整个天下都这样认为,那么天下人就不会容忍一个女人坐在他们头上。
天下的男人不会容忍,那些从属于男人的女人更不会。她们只会认为这个女人乱了纲常,牝鸡司晨,用比男人更加激进的态度来对待纪若兰,以向男人显示自己和纪若兰的不同。
固然纪若兰活着的时候可以镇压这一切,但她死了以后呢?她如果不想自己死后,她活着时创立的一切都被推翻,她的功业被人扭曲抹黑。必须要从思想上改变这一切。
不是男尊女卑,而是男女平等。天为男,地为女,然而天地相生,才能创造世间万物。男为阳,女为阴,唯有阴阳共济,才能繁衍生息。
而那些关于什么女子污秽啊,阴气重啊,天本来就是要比地尊贵呀的学说观点书籍,通通被纪若兰删了。而是让人赞扬女子可以孕育、创造的神奇,称颂作为母亲的神圣以及伟大。
除此之外,还有姓氏传承上的改变。
自人类摆脱蒙昧,发展出文明之后,纵观全球世界各地,女性的地位之所以逐步走低,除了男女先天在体力上的差异,女性生育带来的困扰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私有制与父权制下女性不能对父亲姓氏财产的传承。
因为有姓氏,人类才有了对祖先的追忆,才有了家族这个单位,同姓为一族。人类本身的寿命有限,所以所以才会繁衍后代,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延续。而这个过程中,姓氏就是一个被具象化的可以传承的东西。
但是女性偏偏是被排除在传承姓氏之外的。
她只能嫁给男人,为男性传宗接代。女子生下的孩子并不能继承她乃至她家族的姓氏。所以古代女子和离或者是被休,是带不走自己的孩子的,因为那被认为是夫家的孩子。
故而人们都渐渐更加看重儿子,把他视为自己传承的后人,把自己的财产也留给男孩。女儿,是迟早是别人家的人。
所以但凡是宗族性强,越是强调大家族,大家长作风,越是重视武力,重视祖先和祠堂,张扬父权的地方,女性的地位就越低。因为女性被摒弃在宗族礼法这个体制之外,很多祠堂是不准女性进入的,祭拜祖先的时候,女人只能在外面磕头。
她掌握不到祭祀祖先的权利。这种权利是被男性握在手中的,宗庙、祠堂,族中长老们商议什么事情,哪里有女人插嘴的份呢?
即使到了后世,有些地方的族谱上也是不记女性的名字的。
更有为了贬低女性的地位,就说女人都是头发长见识短,说女子天生不如男子,她生来就是臣服与男子的,还说女子阴气重、把来女子来月经说成是污秽之事,说女子生产的产房是污秽之地。男人们不能涉足,千万不要沾染。
事实上呢?诞育新生命难道不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吗?如果世人都认为污秽?就请不要忘了他们也是从污秽之地出生的啊!
婚姻中的嫁娶关系,关系到人类繁衍发展,纪若兰无法强行改变。所以她只是在大纪法典中加上百姓家中若是没有男嗣女儿亦可以继承家业,家中有独女不外嫁,生下的孩子随母姓的规定。鼓励女户的建立。并且禁止以前历朝历代对于赘婿的歧视。
高门贵族若是只有女儿也可以继承爵位。
还有什么女四书啊,女子卑弱啊贞静啊,讲究贞洁的这些书也被加以删改修善,鼓励女子出来工作,赚钱养家,支撑门户。
…
这些种种实行的措施,让整个大纪朝风气与前朝截然不同。
排除掉这些,大纪朝的另一创举就是医官制度。医者可以通过考试得到相应的品阶待遇,分实阶和虚阶两种。实阶就如同朝廷的官员,一应品阶的待遇俸禄每月都由朝廷发放,相应的也要按照朝廷的规定固定看诊,不能再收诊金。虚阶只是做医生要考取的一个品阶,取得相应的品阶后就可以自己行医问诊,或者开医馆,朝廷都不管,自负盈亏,但是相应之下也更加自由。
对于这项规定,一开始是有一些大臣或者文人反对的,认为岐黄之术不过是小道,那些医者也不过是艺人方技之流,以技医人而已,如何能与朝廷科举考官相提并论呢?
当医家的典籍流通天下,技与道孰轻孰重的问题被大儒提出。
毕竟万般为下品,惟有读书高。
特别是儒学一直遵循治人为本,治物为末。
对于这些反对者,纪若兰在帝都召集天下有名望的学士贤者与医者,展开了一场维持三天的大辩论。
然而让一群整天埋头行医的医生与专业耍嘴皮的文人辩论,确实有点欺负人了。对于这一点,陈真选择用实例说话。
她先是将乱世行医那么多年的案例摆出来,尤其是有些战乱之地,每逢大战结束,尸首不能妥善掩埋,多发瘟疫、疫病的,或有贫瘠偏远之地,当地百姓无有医者,一旦生病就只能自己忍着或者求助于民间野医神婆,这些人没有经过系统的医学教育,甚至有的大字不识一个,依赖经验或者民间偏方治人,每每都有误诊害人性命之事。
况且敢问天下之人,何人敢说自己不需要医者,何人敢说自己永远都不会生病?即使自己康健,尚且还有家眷亲人呢。陈真将自己曾今做过的一个实验,带领一些医者在一个小城行医问诊,他们一个在哪里呆了三年,期间小城里的出生率与死亡率被陈真做成一个表格记录下来,那直观的数据图表很轻易就能让人看明白。尤其是所展现的新生儿夭折概率大幅度下降,其中有几个原本七八十的老人犯了病也被救了下来,到现在也依然活着。
古代为什么婴儿夭折率那么高?为何说人活七十古来稀?除了生活贫苦吃不饱饭这个硬性条件外,医疗水平不发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医术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兴起就诞生的,就陈真所了解到的这个世界的医术,有许多玄奥精神之处,并不输于后世,比如精神疾病的概念、微观的细菌或者寄生虫这些一些医经中早就有提及,阴阳二气、五行相生,表寒里热、经络运行…这些都已经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哲学体系,都甚至她所了解到的上古历史之中就有记载,有名医给人进行开颅手术的。只是受限于生产力的水平,又不受重视,没有流传下来罢了。
陈真深知道要论辩术那些文人之流才是专家,所以她只死守着一点,你说医术是小道方技,那当今天下人需不需要医者?谁敢说自己不需要,那往后生病,也不要吃药看病好了。
如果说读书学儒是人心所需,那么学医治病就是人身所需,有谁说自己能脱离了身体,一味的去追求精神呢。
要先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去谈其它啊。
另一边那些文人甚至一些大儒文臣同样争吵激烈。
三天的时间,双方各持己见,这场辩论最终没有分出胜负。嘉和帝纪若兰只是命人将这场辩论的过程记载下来,随着那些文人的抗议之声渐渐传遍天下。
而医官制度也被继续推行了下来。从这一点看来,虽然嘉和帝没有说谁胜谁负,但是已经可以看出她的偏向了。
这让陈真大出了一场风头的同时也是她首次走上台前。
过去的时间里,陈真虽然游历天下行医,名声远扬,是天下有名的神医,但是毕竟也只是一个医者而已。
直到她展现出与女帝纪若兰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与她的弟子陶莹二人,深得女帝的信任。才开始正式进入了百官重臣的视线中。
然而陈真行事低调,并不以骤然得名而有改变,时间长了,众人对她的关注也就渐渐淡了,反而她的弟子陶莹渐渐为天下所知。
陶莹如今执掌大纪的太医署,身为太医令,同时也是主持医官考试的主导人。
三十多岁就身居高位,每日出入宫廷,深受女帝的信任。还有先前跟随陈真一起行医天下的经历,可以说陶莹的人生,比天下绝大部分的人都来的精彩。
这也养成了她极高的心气,至今未婚。
陈真没有过问过她这事,她的祖父陶渊倒是着急了一阵子,但是陶莹不着急,她也不是一个可以听人摆布的人,陶渊没有办法也就听之任之了。他已经七十多岁了,活到这个岁数,对于很多事情也看开了。www.xündüxs.ċöm
然后就在他看开了的时候,陶莹不声不响给他搞出了一个孩子,让他气的够呛。
“这是你的曾孙,陶希。”陶莹把一个几岁大的孩童抱到陶渊面前,陶渊看着那个肖似陶莹的孩子说不出话来“你…你一未婚女子哪来的孩子…”
“我生的。”
陶莹毫不避讳说到“您当初不是一直感伤我陶家后继无人吗。”
陶渊想起当年自己独子去世后,他抱着陶莹伤心时说过的话,神情复杂。
分封功臣、制定法度、科举考官…当新朝的各项事情安定,走向正轨时,一件事情被提上议程。那就是立储。毕竟储位不定,人心不安!至今还有些投机者簇拥在纪昱或者纪若兰的两个哥哥,或一些纪氏皇族身边,想要混个从龙之功。
这些都是储位不定的缘故。毕竟纪若兰已经四十多岁了。在古时这个寿命不长的时代,已经可已说是高龄了。
在众多大臣的多次上表奏疏以后,纪若兰终于开口,让一些适龄的纪氏皇族的子弟教养与宫中,并且寻找名师大儒给他们上课。这个举动让很多人都以为皇朝的太子会从这些人中选出,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纪若兰又时不时关心下郡王纪昱的情况,多有赏赐。纪昱也有很多孩子,毕竟曾今的翊王纪昱虽然谋反,但他的孩子也是女帝的亲孙子啊。
就在众人这样的迷惑中,纪若兰一直没有松口立太子的事情,直到嘉和五年,纪若兰才领出一男一女两个四岁多的孩童。于是众人方知,女帝早已在瞒着众人的情况下生下了一对双胞胎。
也有人想起了有一段时间女帝以面生恶疾立帐幕上朝的事情。
纪家是有双胞胎基因的,纪若兰与她的二哥就是双生子。只不过因为是高龄产子的缘故,在加上是双胞胎,这两个孩子刚出生时很是瘦弱,时不时生病,一直到四岁多了立住了才被纪若兰带出来与众朝臣见面。
至于这两个孩子的父亲是谁,也成为了大纪朝的一大悬案。
女帝有亲子,自然不需要在发愁立太子之事。而陈真也向纪若兰请辞离去。
纪若兰阻止不得,见她心意已决,最终封她为医家圣手,亲送她至郊外长亭目送她离去。
临别前,她亲自折下一支柳枝赠故人。
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陈真算是纪若兰唯数不多可以信任说话的人了,她们两人之间也有一层别人无法言说的默契。甚至纪若兰能以高龄产子,安全的生下双生子,也全靠陈真的医术。至今那两个孩子都对陈真十分依赖。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她知道陈真不会再回来了。她们的关系太过于亲密,甚至纪若兰隐隐还有一种对陈真超越界限的依赖。
这种依赖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太危险了。而在纪若兰还未察觉前陈真就已经发现了这个苗头,所以她选择了离开。
这对她对纪若兰都好。
纪若兰也明白,她更加了解自己,阿苧的选择很对。
否则她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会对这个知道她很多隐秘,让她依赖信任的人心生忌惮,欲除之而后快。
她太了解自己了,这也是让她痛苦的地方,因为这就是帝王之心啊!
当她手握权力的时候,她也不可避免的被这权力所左右。
“师父,保重…我…”陶莹神色伤感,对于陈真的离去流露出不舍之意。但是在心里又悄悄松了口气。师父一走,她就是女帝身边最信任的人了。
除了祖父陶渊外,陈真就是她最亲近的人,甚至可以说她的人生观很大一部分都是跟陈真学来的,有很多地方她都会不自觉模仿陈真。
但她与陈真到底是两个人,同为女子,纪若兰对她的影响太深了。
当年翊王嫡长子宴会上的奢靡场面,在她年幼心中印下了一颗名为权利的种子,生根发芽。她依然热爱医学,却也喜爱权势。
纪若兰的强大被她深深崇拜着。
可是真正到了分别的时候,她的心中还是充盈着离别的不舍伤感。最终,她只能是说到“师父,你放心,我一定会将你留下来的女医制度传承下去,不让任何人破坏你的心血。”
陈真对于这些看的很开,她要做的事情都已经达成,对于未来也没有什么执念,所以她对陶莹道“不用这样,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那些事情就让它们顺其自然发展吧。”
接下来的时间陈真打算继续游历世界,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未知的地方她没有去过呢。她曾今学过的武功剑法也被她练了起来,有这些也足够她自保了。
更是通过学医,让她对人体的认知了解进一步加深,从上一世传承下来的《坤元真经》也被她修改,更加适合自己现在的体质修行。
但是可惜,坤元真经是部不错的道家修行典籍,但却终究不能让人蜕凡成仙。上一世陈真最后也只是活了一百多岁。到达人体的极限寿命后坐化的。
不过她比别人幸运的事,她还有更多的机会去完成这件事。
早晚,她会在这无尽轮回中,找到一个答案。
——完—— 讯读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女主求仙问道之旅(快穿)更新,第 31 章 乱世医者免费阅读。https://www.xunduxs3.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