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读文学>穿越小说>大秦风歌>第941章 改改改改改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之中,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也是进步的象征,众所周知,由于地理位置以及环境因素的不同,导致了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所产生的语言文化以及人文习俗都有着巨大的区别。

  但也正因如此,人类社会的文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只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并不会就这样平平淡淡的度过每一天,在文明推进的过程之中,总会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而且最主要的目的便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领土,这就是不同国度之间所形成的竞争。

  弱肉强食是大自然的法则,也同样适用于文明的人类社会,不可否认,人们通过努力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但是欲望却并不会因此而消减。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战争也有了全新的认知,比起传统的刀箭相向,文化入侵也成为了更加致命的存在,因为他是在无形之中改变了人们的认知,致使人们丧失原有的文化自信,而这一点,西方国家一直都在实施,在多年的中西文化碰撞之中。

  欧美人最常使用的便是意识形态的侵略,当年的大国苏联之所以会解体,也是受到起一定的影响,而我国作为古老的东方大国,也一直是他们针对的目标,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只要将文化占领了制高点,那么便可轻而易举的瓦解人们心中的信仰,从而达到分崩离析的效果。

  如果熟悉我国的历史,便会明白他们的理论有多么的荒谬,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开始误导华夏的文明传承,认为我国最著名的四大发明不并不是本土发现的,而是由他们西方的先驱者传授而来。

  好在这也只是他们的猜测,因为他们并不能拿出本质性的证据,可是让人们气愤的是,他们居然在公开的科学杂志最终篡改了北宋毕昇的印刷术,让它成为了古腾堡的专利。

  然而事实上他们在1455年所印刷出的第一本圣经,的的确确是使用了印刷术的手法,但是其原理并不是我国的活字印刷,而是依赖于活字印刷机,真正的活字印刷发明是找了他们近50年,也就是1401年北宋毕昇所发明的。

  这样堂而皇之篡改历史的行为,他们不仅没有感觉到羞耻,反而开始不断的注册小号利如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播,是误导一些未知的群众也让一些人对自己国家的技术开始产生了质疑。

  现在这样的方式并没有引起很大的轰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依旧逐渐渗透到了许多人的心中,甚至为了提高点击率,还会在一些链接之中负责一些小恩小惠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当他们看到印刷术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后,便开始着手攻击其他的三个发明。

  如火药,指南针等等,除此之外,他们还在翻译我国的书籍之中多次的将一些原有的名词进行篡改,虽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根深蒂固的文明并非就这样能够瓦解,特别是在三星堆文明出土了之后,震惊了一系列西方学者。

  不过从那个时候起,他们也开始采用了一些更加隐蔽的手法。双语教育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许多的漏洞,西方人开始抓住这一点不放,开始篡改一些少数民族的历史,并且开始在不经意间宣传西方的人物以及服饰特点。

  甚至在一些教材上都开始筹划中国人的形象,美化西方,而其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因为儿童的认知非常的浅,并没有构建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所以很容易受此影响。

  当儿童从小就养成了西方的审美,那么长大之后必然也会更加偏爱西方国度,而这就是西方更加乐于看到的一点,这些年所爆料出来的毒教材便是最好的证明,但是好在这些教材一直都在经历着整改。

  不可否认,今日我们因为技术的落后,所以遭到了西方人的欺负,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不再固步自封,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特点,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也通常会有意识的给他们灌输一些西方的理念,可是这却造成了一些人会拥有了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了对本土的文化不自信,这其实是非常可怕的一点,人们应该警惕起来,树立文化自信,共同发展华夏文明。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无论哪一个朝代都对历史非常重视,并且也喜欢从历史当中去发现总结规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开始设置专门记载历史的官员,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也非常重视历史的记载,孔子就曾经编写《春秋》。

  秦朝因为短命,再加上项羽攻入咸阳宫的时候,烧毁了大量的秦朝历史书籍,导致汉代没有办法对秦朝历史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记载,因而没有专门记载秦国的《秦史》,但从汉代开始,朝廷都对历史资料严加看管,无论朝代长短,新兴的朝代都注重对前一个朝代历史的修撰,最终形成了从《史记》到《清史》这样浩瀚的的历史典籍。

  尽管那些朝代都已经灭亡,但是因为历史记载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通过书籍穿越过去,去了解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去了解当时震惊国家的大事件。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国家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大国,比其他国家好上不少,我们国家能够有这些正史将浩瀚的历史星空展现在我们面前。

  但这里有一个疑点,我们虽然说历史是客观的,但是历史毕竟是人撰写的,会有非常主观的因素。在编写历史的时候史官会有主动选择写或者不写,详写或者略写,哪些行为或事件需要表扬,哪些就要进行批评,这就导致最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文本可能会有某些疏漏,可能会与历史真相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用到民间的材料来去相互比对印证。

  今天所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正史与民间材料的记载之间产生冲突,也就是《明史》与张敏家谱《张氏族谱》之间存在着记载冲突,这是后世篡改,还是另有原因?

  之所以拿出《张氏族谱》来与《明史》校对,是因为《张氏家谱》记载了与明朝宦官张敏相关的一系列事件,那张敏是为什么人呢?

  张敏虽然是宦官,但并不是普通的宦官,因为一次善心大发,而保住了明孝宗,对明朝的延续有着重大影响。

  明宪宗时期,后宫万贵妃执掌新生儿的生死大权,一旦有怀孕的消息传到万贵妃耳中,她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杀死新生儿,或者杀死新生儿的母亲。这导致明宪宗尽管年轻力壮,各方面都很健康,但就是久久得不到孩子,殊不知是万贵妃在其中搞的鬼。

  一次明宪宗临幸了一位没入后宫的宫女,后来这名女子怀孕了。这个消息传到万贵妃耳中后,她派张敏去杀掉这个宫女。张敏领命,也可能是张敏也非常厌恶万贵妃这种残忍的做法,他向万贵妃撒谎,说那名宫女并没有怀孕,而是生了一种怪病,万贵妃才因此放了这个新生儿一命

  张敏知道,这个谎言瞒不了多久,就私下把新生儿接走,当时的许多宫女太监都来帮忙,就连被皇帝废掉的吴皇后也来帮忙抚养。就是因为张敏的这次善心大发,给老皇帝抱住了龙根,也让皇室后继有人。

  张敏暗暗抚养太子的这件事才是值得关注的,虽然这件事起因、经过和结果都比较简单明了,但是《明史》与《张氏族谱》中也出现了几点不一样的地方,那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两个史料是如何记载这件事的。

  《明史》与《张氏族谱》中的疑点

  有学者曾经指出《明史》对待明朝那些模糊不清的事情都选择略写、不写或删改,这就表明清朝对待明朝历史得态度并不严谨。《明史》中存在着很严重的虚化历史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工程量浩大或者其他原因,对于那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可能记载的不是很详细甚至会出现错误。

  2011年在福建发现的《张氏族谱》是了解明宪宗时期的一个比较好的参考材料,在阅读《张氏族谱》的过程中,发现了与《明史》的诸多不同。

  首先就是发现太子的时间两本书的记载就不一样,在《明史》的记载中,明宪宗发现朱佑樘的时间是1472年,而在《张氏族谱》中则是在1475年发现。我们现在看来虽然仅仅隔了3年,认为时间隔得也不久,但是在这3年里足以发生翻天覆地的事件。根据历史记载1472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被明宪宗立为太子的朱佑极去世,时年满3岁,可以想象一个一直没有孩子的父亲面对这样的事情会有多大的打击。

  《明史》中说“悼恭太子薨后,宪宗始知之”,太子去世的同年,宪宗发现朱佑樘,当时并没有把他立为太子,而是在成化11年将其立为太子,史料中记载“是年六月,淑妃暴薨,帝年六岁,哀慕如成人。十一月,立为皇太子”。

  而《张氏族谱》中记载却是宪宗发现朱佑樘之后马上封他为太子。这就出现了矛盾,从常理来看,年满3岁的太子死后,宪宗伤心还来不及,怎么可能立马就封朱佑樘为太子呢,似乎有点不可能。另外在《明史》中孝穆纪太后的传记中,我们可以明确的找出材料来证明朱佑樘是在成化11年,也就是1475年被发现的。最后的真相也浮出水面,朱佑樘确实是在成化11年被发现的。

  其次是朱佑樘当时是被何人收养的。这个问题不仅在《明史》与《张氏族谱》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就连《明史》里面也存在两种观点。在《明史》的朱佑樘传记中记载“悼恭太子薨后,宪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宫中”。

  按照礼节来讲如此最重要的事,宪宗应该先将朱佑樘太子的身份公布,才能将其寄养在皇族中。有没有将朱佑樘以太子的身份寄养在周太后宫中,我们不能从这段史料中看出来,其记载的有点模糊。

  在后面的孝穆皇后的传记里则明确记载了是成化11年将朱佑樘的太子身份公布后才被周太后收养的。而《张氏族谱》中记载在周太后收养朱佑樘之前,一直是被宪宗废掉的吴皇后照顾,但在前面的材料中都没有提到,这又成了一个问题。

  不过在《明史》后面的《后妃传》中提到“宪宗废后吴氏……孝宗生于西宫,后保抱惟谨”,这就说的很明确了,吴皇后确实收养了朱佑樘一段时间,这一点与《张氏族谱》相合。

  最后就是对于张敏什么时候去世,因为什么去世,在《明史》与《张氏族谱》中也有不同的记载。《明史》中说,张敏在告诉明宪宗他还有一个皇子之后,知道万贵妃的恶毒手段,自己活不了太长时间,于是吞金自杀,这样的行为也让他千古留名。我们可以推断时间也应该是成化11年,但是在《张氏族谱》中记载的是在1485年,与《明史》中记载相差10年。

  这个时间误差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张敏在告诉皇帝有龙子之后,不仅没有立刻死亡,而且还晋升官职。

  单从这两个材料来看说服力比较小,还要参考其他的文献资料。其实张敏最明显的就是官职称呼的变化。

  在大多数的文献记载中,都是以成化11年为分界线,之前称呼其“御马监”等较低的官职,在成化11年之后,则是称呼其“司礼监太监”,官职比之前要高。这也说明了张敏之后确实没有吞金自杀,而是好好活了十年。对于张敏是如何去世的,也有其他记载,有的文献说他是被同僚怀恩气死的,多了一点传奇色彩,有点像小说家之笔。

  其实对于张敏本人来说,还有一个疑点,就是张敏是如何入宫的。这一点《明史》里面没有详细记载,但是《张氏族谱》记载得比较详细,而且其他地方志也有相关内容。在族谱中记载张氏三兄弟是因为遇到贼寇,他们奋力抵抗,贼寇被镇压之后,皇帝给他们入朝做了官,就给了他们太监这一官职。xündüxs.ċöm

  而在地方志中则是因为被起义军诬陷,当时张氏兄弟年幼,被送到宫中阉割,最后成了太监。

  其实《张氏族谱》这样的做法也不难理解,毕竟当太监并不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

  篡改历史?

  通过上面《明史》与《张氏族谱》之间的对比,可以看到身为正史的《明史》前后矛盾,可以说是极其不严谨的。这还只是讨论了张敏这一个人的事情就出现如此多的疑问,那要是整个明代的历史,不知道要出现多少错误。难道清朝就是有意篡改前朝历史的吗?答案当然不是,尽管有一些小细节清朝编撰的《明史》没有记载,或者说是比较粗略,但是大体上还是比较还原历史,并且公正客观地。

  清朝政府分配任务编撰书籍的时候,往往走量不走质,官员门光顾着拿钱,所以对书籍的质量并不是很关心,毕竟他们只是打工人,又不是专门研究厉害的学者,因而有所疏漏也是在所难免。

  当时搜集资料也是比较困难的事,需要人工查阅,这既费时又耗费力气,一旦有一些资料没有查到,那就有可能会疏漏某个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对于私家记载来说,比如《张氏族谱》之类的,所记录的范围比较小,因而会记载得比较详细,但是其里面的主观情感是比较强的,撰写私家历史的人比撰写国史的人在写作过程中更加容易褒贬人物。

  胜利者才有编写历史的权力,历朝历代的历史书籍与稗官野史所记载的都会有所出入,为了丑化前代,或是美化当代。就像在元朝编写的《宋史》一样,其笔下的宋朝可以说与当时真正的宋朝有着比较大的差距。

  现在研究历史的学者对于《宋史》的评价普遍不高,就是因为其漏写、误写和不写,导致现在对宋朝的一些认识都是错误的。所以在观察了解某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的时候,我们不能单单只看正史如何记载的,就认为当时是怎样的,那样我们只能看到史官想呈现给我们的世界,而那个世界并不真实。

  要想对一个历史时期进行全面的了解,除了正史之外,我们还应该参考多种资料,野史,文学作品和出土器物等等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动脑子,要让我们的思想领导书籍,而不是书籍领导我们的思想。 讯读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大秦风歌更新,第941章 改改改改改免费阅读。https://www.xunduxs3.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