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制度起源于法国拿破仑时期,完善于普鲁士,最终在二战达到巅峰。
相较于明、清两朝,坐拥亿万人口,一波精锐覆灭就无兵可用,欧洲战场上各国的军队却总是能迅速组建,靠的就是这条法令。
更别说一战、二战,这些只有几千万人口的国家,却能组建出几百万的军队。
其中典型就是普鲁士后来转变成的德国,二战德国人口没超过一亿,但仅阵亡军人就高达六百万。其中五十万阵亡在西线、北非战场,剩下五百五十万阵亡在东线。
与之相对,苏联阵亡军民两千六百八十万,整整一代人在战争中打光了。
这种恐怖的动员能力,是明、清这种坐拥亿万人口的封建古典帝国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赵桓只要能将这种征兵法案照抄成功一成,以大宋亿万人口的底蕴,也能一举扭转军事上倾颓的局面。
但这种义务服兵役制度有个很大的背景,那就是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平民踊跃从军,而不是靠政府去拉壮丁。
如果征兵法案变成了强拉壮丁,那军队的战斗力可以参考常凯申的物流军。
所以首先,赵桓必须确保,新的募兵法要与募役法一样,彻底打破特权阶层。
直视着跪在地上的一众大臣,赵桓说道:“连皇室子弟加冠成年之后也要进军队服役,你们士大夫难道比皇族还要高贵?若是如此,那这天下究竟是我赵氏天下,还是你们士大夫的天下?”
这话就十分严厉了。即便文彦博也只敢说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
这天下是皇家的天下!这是不容置疑的底线。
任何人敢冒犯这一点,皇帝都会不惜大开杀戮。古往今来,也没有任何人、任何阶层敢在这一点上与皇室作对。
哪怕中唐以来,武人乱国,那么跋扈的武人,也必须承认天子是天下共主。
再给士大夫一千年时间,到了明清,士大夫也不敢在这方面与皇帝争锋。
梅执礼斩钉截铁的回复道:“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这日月所照,山河万里,皆为官家所有。普天之下,皆是王臣。”
“很好,总算知道臣子本分。可朕不曾听闻,皇室去从军入伍,臣子却高高在上的道理。右相,你来说说,古往今来可有这种道理?”
孙傅是个儒家老古板,一生都信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仪教条。闻言,立即叩首,然后回道:“臣不敢做这种无君无父之事。臣无法说服天下,但臣返家之后,便令族中青壮子弟,从军入伍。”
赵桓脸上露出笑容,这也是自己将他任命为右相的原因。君子可欺之以方。只要用儒家大义压他,他会心甘情愿的屈服。
“那征兵事宜,便交给右相来主持了。无需族中青壮全部投身戎马,统一律法,我大宋男性子民,二十至二十三岁,皆需要服兵役三年。”
赵桓话音刚落,孙傅脸上就带上了痛苦面具。
又又要给天子背黑锅了!
只要今天走出这座大殿,自己在民间的名声恐怕就与当朝权臣、奸佞无异了。xündüxs.ċöm
明明许多事情都是天子的意愿,但事情由宰相操办,仕林清流却只会对着宰相怒骂。
士大夫也要遵循君臣父子之义,哪有直接在民间怒骂天子的?这种话说出口,直接会被打上不忠不义的名声。至少也要为尊者讳。可都是士大夫,骂宰相,他们就没那多顾忌了。
好在有募役法的先例,孙傅觉得可以把文公故事拉出来当盾牌,顶在身前吸引舆论火力。
关于征兵法案,难的是如何说服这些士大夫。
赵桓只要坚定决心,真正推行起来,反倒十分容易。
士大夫们博学多识,能引经据典为赵桓找出各种推行的方式。这才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真正模式。
待右相孙傅彻底背下了这个苦差事,左相梅执礼才松了口气,在一旁出谋划策,说道:“关于民皆需要服兵役三年,右相可效古法。儒家士人皆尊古守旧,倡议恢复古礼。”
“我朝民间对汉唐两朝态度截然相反,认为唐朝乱而不治,却对汉朝崇慕不已。右相推行募兵法可倡议恢复大汉旧制。”
张叔夜是枢相,对这方面更加敏感,立即问道:“左相所言可是汉代戍役制度?”
梅执礼点头,说道:“汉承秦制,十七岁始傅。后为体恤民力,更为二十三岁始傅。《汉旧仪》曰,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而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
“在此制度下,大汉百姓一岁要去边疆戍卫,一岁在郡国服役。每年八九月,郡国兵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称为都试或秋射,以为军士考核,上者为最,下者为殿。”
“但与募兵法案不同,戍役制度是兵役与徭役相结合。戍役,共分两种,即正卒和更卒。”
“正卒服兵役两年,更卒则是男子从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每年抽出三天服军役,或者出三百钱请人代替每年的更卒军役。”
孙傅吃惊的问道:“更卒制度岂不是与我朝募役法一致?”
梅执礼重重点头,说道:“戍役制度之所以被民间所恐惧,后期不复施行,便是因为更卒税赋繁重。”
“右相推行征兵法,为免民间惊惧,定要强调我朝之改良,取消更卒烦扰。”
赵桓笑着抚掌,朝堂上若能统一立场,大宋士大夫不陷入内耗,果然能爆发出非凡的行动力。
托古改制,是儒家学派最冠冕堂皇的手段了。历代改革都少不了这种手段。
此次推行征兵法,近有王安石相公的募役法为参照,远有大汉的戍役制为先例。两相结合,能逼迫举国臣民,尤其士大夫阶层与百姓同一立场,接受朝廷政令。
士大夫就算不满,想动摇这项法令,也需要时间。
在大宋,只要皇帝不动摇,一直支持一位宰相推行改革,反对派即便消耗大量的时间也很难动摇国策。
大宋改革的失败,最大的原因不是操作层面的失误,而是最高层的皇帝性格太软,总是容易改弦易辙,导致国力消耗在了反复当中。
但这一次的改革不同于以往,以往都是宰辅推着皇帝改革。而这一次,是皇帝推动着宰辅进行改革。绝不会轻易动摇。 讯读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朕即大宋更新,第三十八章托古改制免费阅读。https://www.xunduxs3.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