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读文学>穿越小说>大唐之开局娶了武则天>第四百四十五章温水煮蛤蟆
  独尊儒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统治者带来了便利和好处。

  但也将人们的其他思想全部扼杀,阻碍社会的发展,不免让人感到一丝悲哀。

  在杨帆看来,百家争鸣才是徨徨大唐的气度。

  不过,杨帆的这番话却让长孙冲露出了一副奸计得逞的笑容。

  毕竟,自从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以来。

  历朝历代都以儒家学说为治国的主要思想,只要想在官场上混,便不得不紧跟儒家的步伐。

  如今杨帆居然明目张胆提倡百家学说,这岂不是拍拍打脸么?

  更何况,孔颖达这位儒家代表人物正在这里,长孙冲的目的就是想让孔颖达对付杨帆。

  见长孙冲把问题引出来却袖手旁观,孔颖达一脸无奈,转头看着杨帆,哀叹一声说道:

  “尚书大人,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理政的理念是陛下的旨意,也是教渝万民的根本,如果此次科举改革轻言改变,这是否有些欠妥?”

  对于这位名望早已遍及天下的大儒,杨帆并不打算退让,而是摇头说道:“孔老此言差矣!本官并未否认儒家学说的作用,也不会改变儒家学说的地位,只是取百家之长为大唐服务。”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忠、义、仁、孝、礼、智、信……,我认为这是极其好的价值观,它体现了儒家的仁爱、宽容思想。”

  “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儒家学说却被别有用心者篡改,变成统治人民的工具。”

  “不可否认,儒家学说在维护统治阶级稳定方面起到了积级的方面。”

  “但是这些被篡改的儒家学说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宣传下,令整个华厦民族故步自封、思想僵化。”

  “在座的各位可以好好想想,其他的杂学以及思想真的没有用处么?”

  “如果咱们也抱着陈旧的思想去推动科举改革,那也就失去了改革的意义,与科举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

  “更何况,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万世不变之思想,只有开阔思维、与时俱进,才能把大唐推向世界之巅,才能让大唐焕发无限生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丛林法则,而我们是有着活生生血肉的人,不可能如同没有开智的动物一般茹毛饮血。”

  “每一门学说、每一种思想都要不停的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不停的完善,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圣贤之道该有的包容。”

  “如今大唐盛世之景已现,万国来朝之势已成,当然得体现徨徨大唐的有容乃大的天朝上国包容之心。”

  “如今只不过是摒弃一家之见,让各种杂学能够为大唐更好服务,何错之有?”

  “若大家把儒学当成统治者的刀,去扼杀所有不同的思想,让百姓像是牲畜一般不敢去想,不敢去做,这与刽子手何异?”

  这一番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豪言壮语,让在场的众人差点惊掉了下巴。

  孔颖达更是惊得目瞪口呆。

  他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毕生都在为儒家学说做宣传。

  可是现在却有人说他儒家学说是扼杀思想的刽子手,这让他情何以堪,内心的震撼实在太大了!

  但孔颖达却又无从反驳。

  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忠诚的儒家传承人,其实孔颖达很明白。

  经过皇权的不断篡改,如今儒家思想的局限性有多么狭隘,现在已经完全成为配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工具。

  而真正的儒家思想早已被抛之九霄云外。

  这个问题孔颖达难道看不明白?

  其实不然……

  不说孔颖达,在座的众人心里都明白得很,只是大家都不愿说罢了。

  那是什么原因众口箴言?

  其实很简单!

  因为大家畏惧统治阶级的权势,更因为他们自己就是阉割版儒家学说统治下的既得利益者。

  只要信奉儒家,那么便会得到统治者的信赖,升官发财名利双收便不再是梦,也是历朝历代遵循的传统。

  其实,统治者并不在乎国家用什么学说来统治。

  只要这套学说、思想能让百姓老老实实的听从管教。

  不要让百姓成天去想那些有的没的,那就是最好的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一种畸形的思想诞生,只要谁敢质疑儒家学说,谁就是与上层阶级作对!

  而只要是读书人,都指望着学会了孔孟之道,上升为社会的上层人士,参与到统治者的管理,也就默认了儒家学说成为国家的基本思想。

  一时间,整个正堂陷入了沉默,变得寂静无声。

  杨帆伸了个懒腰,看着呆若木鸡的众人,笑着问道:“大家以为我的观点如何?是否觉得如雷贯耳、提神醒目。”

  众人默然无语。

  显然都听出了杨帆话里的意思,但是又觉得不可思议。

  毕竟,杨帆要改变和抨击的对象不仅是各位先贤,甚至包含了圣师孔子。

  更主要的是,

  长孙冲皱起眉头,紧盯着杨帆,沉声说道:“忠义侯,你简直不可理喻,不要以为自己有点才华就可以质疑先贤之思想,我一定要禀告陛下……”

  孔颖达也连忙劝道:“忠义侯,你这番惊世骇俗的话也太离经叛道了,在这里大家讨论一下便罢了,若是传扬出去,必定舆情四起,当慎之又慎。”

  这其实是好意,是孔颖达对于杨帆的爱护,毕竟杨帆有恩于他孔家。

  但如此明目张胆的否定统治阶级把儒家圣贤之思想作为治国理念,这也实在太大胆了!

  何为儒家圣贤之思想?

  那就是说圣贤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每一个思想都是最先进的。

  后人只能怀着无限敬仰之情去钻研、去缅怀、去实行圣贤说的话,而不能有一丝半点的质疑。

  而杨帆居然敢提出质疑,甚至否定了自汉以来以儒独尊的局面。

  不知说是无知还是想当然!

  可惜杨帆说的这些话又无人能够反驳。

  只见杨帆环视,伸了一下懒腰,将上身靠在椅背上,笑呵呵的说道:“孔老,您看看,这便是你们儒家子弟的面目,你们儒家的至圣先师便是永远的真理,所有人都得信奉与他,他永远正确从不犯错,谁若是敢于质疑,那么就是大不敬。”

  “时代是发展的,我们不能固步不前,不能说只要有悖于儒家的就是错的,这种偏见我们要正视!”

  孔颖达皱起眉头,紧盯着杨帆,沉声说道:“以儒学为基是陛下的旨意,若我们擅自改变,岂不是被群起攻之。”

  孔颖达如此轻描澹写,让众人有些想不通。

  这位儒家代表人物不是应该暴跳如雷么,怎么看起来好像不是很生气的样子。

  特别是长孙冲,本来想挑拨孔颖达与杨帆的关系,并没有收到预料中的效果。

  杨帆也偷偷松了一口气,这位士林的大儒果然没有让他失望。

  孔颖达并不是那种只会死读书的榆木脑袋,只要孔颖达不明着反对,这就不是什么事儿。

  于是杨帆笑着说道:“孔老,本官并非否定儒家的治国理念,而是觉得不应该否定其他的思想。”www.xündüxs.ċöm

  “法学能够让社会更安定,农学能够让百姓吃饱穿暖……,不管是什么学说,存在即合理,我们何不取其长处为大唐繁荣昌盛做贡献?”

  孔颖达默然了!

  作为真正的大儒,完美的儒家继承人,其实他很明白。

  如今儒家思想的局限性有多么狭隘,这完全是配合统治者巩固统治根基在真正的儒家思想上阉割而来的产物。

  若没有墨家制造和改良的武器,大唐的兵卒也不可能有所向披靡的兵锋。

  若没有农家的兢兢业业,百姓又怎能吃饱穿暖……

  谁敢否定其他学说的功用!

  一时间,整个会议室内鸦雀无声。

  最后,还是李义府首先开口说道:“自秦以来虽然各家学说逐渐退出了读书人的视野,但不可否认,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各家学说,因此尚书大人此方桉义府绝对支持。”

  此言一出,在座的众人也开始出言支持。

  既然孔颖达这个儒家代表人物都没有明确表达反对,其他的人更没有理由反驳。

  更何况,最后还要呈报李二陛下审核,也轮不到他们去操心。

  当然,最苦逼的莫过于长孙冲了,对杨帆的每次刁难都被风清云澹的化为无形,直让他气的牙痒痒。

  最难的一关已经通过,杨帆一股豪情壮志从胸膛之间陡然升起,颇有指点江山之感。

  环视一周后,更是底气十足的再次问道:“诸位请再仔细翻阅手中的《科举考试手册》,若还有不解之处,亦或有何建议,都可提出来,本官当场解答。”

  这种平等交流的方式让众人觉得很新奇,李义府仔细看了一阵,发问道:“尚书大人,这份《科举考试手册》条理分明,布置严谨,方方面面几乎面面俱到,下官佩服,只是下官有一点有些不解,请大人解惑。”

  “这份《科举考试手册》里说明,以后科举考试将整个科举过程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唯有考取好名次,才有资格进行下一个阶段的考试,这符合择优而取,属下觉得很合理。”

  “但是如此细分,也说明此次科举考试需要经过几轮的选拔,这就需要极为细致的组织策划以及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

  “以在下估计,至少需要四、五个月的时间进行选拔,可现在距春闱考试只有两个来月,时间显然已经来不及,不知该如何操作,以应对今年春闱科举考试?”

  没想到李义府居然能一眼看透其中的关键,真想给他竖个大拇指。

  这家伙以后能够当上宰相,才能果然是杠杠的。

  只是简单的看了看内容,便能指出此次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环节,不愧于思维敏捷的年轻才俊。

  要说此次科举改革还是有些急促的。

  毕竟,教育还未普及,想要在此次的科举考试中选到优秀的寒门学子,几乎是不可能。

  之所以强行上马,也是杨帆的无奈之举。

  李二陛下急于进行科举改革,想以此来笼络天下寒门人才为已所用,这是科举改革的初衷。

  但是,一个完善的科举考试,除了要有上面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有底蕴。

  而这个底蕴就是读书人的数量,如今大唐读书人数量稀少,寒门学子更是少的可怜。

  因此,想要见到科举改革的效果,必须要把基础教育提升上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培养人才没有捷径!

  哪怕杨帆是一个穿越者,还有着系统这个BUG,更是站在了华厦文明这个巨人肩膀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科举考试之所以能在宋朝达到了巅峰,除了因为宋朝抑武扬文以外,更重要的是宋朝有底蕴。

  那就是读书人绝对多,以至于科举选拔人才的方式有了基数。

  虽然杨帆的这个科举考试手册借鉴了宋以后各个时代的精华。

  可无论是在政治环境、社会风气、还是文人的底蕴等方面都与后世有着巨大的差异。

  适合于以后的制度,不见得就适合唐朝,这需要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不断去发现、不断去改进。

  而此次科举考试,杨帆的目的并非是想从寒门学子中选拔出人才。

  而是如何能够最小的消除世家门阀对于科举制度的抵触,以及把此次科举考试顺利的完成,这样才能为后面的科举考试有范本。

  在教育资源未完善的时候,现阶段的大唐,拥有知识储备、办事经验的学子。

  母庸置疑,还是只能从世家门阀出身的年轻后进进行选拔。

  毕竟,这些年轻人生活在优握的环境里,自小经受着知识的熏陶,无论学识、眼界、亦或是能力都比寒门高很多。

  而那些寒门子弟,想要在科举考试中与世家子弟一争短长,还需很长一段时间。

  有鉴于此,杨帆才会提出把其他杂学的读书人也引入科举考试的原因。

  因为,在未来几年或者十几年内,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仍然是世家子弟。

  而且一个考上的也大多都是世家子弟,这是谁都无可置疑的。

  哪怕是心心念念捧起寒门士子的李二陛下,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状。

  哪怕是开挂的杨帆也不得不承认,但杨帆还是要做出解释,起码理由是冠冕堂皇的。

  “由各县乡荐举者称生徒,经州考核合格称乡试,乡试名额由朝廷分配,乡试优秀者取其前列名次,不论门第等级和贫富,均可持牒前往京城参加会试,会试合格者,最终有陛下进行最终的殿试排名。”

  “今年的科举考试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我们不再进行乡试选拔,按照以往各个州县考取的“乡贡”,还有天子选取的“制举,用这些人直接进行会试,因此,我们要准备的考试相当于只有两场,那就是会试和殿试。”

  “这两场考试人数较少,不需要太多的准备时间,应该能够来得及。”

  对于里面的各种问题,杨帆早有腹稿,直接给予了解释。

  之所以不进行乡试的选拔,就是因为杨帆知道即使选拔也不可能选到寒门学子,这些人的底子太薄了。

  既然如此,今年干脆直接取消乡试,直接利用以前各级州县的乡贡。

  如此一来,不仅可使那些对于科举考试极为抵触的门阀世家最大限度的接受科举,也能为新的科举改革定下基调。

  因为这次科举考试可以说就是为世家门阀量身定制的,只是杨帆利用这个机会把科举改革的各种方针给彻底落实下来。

  听到杨帆的解释,孔颖达欣然颌首。

  虽然加入了新闻司,可孔颖达却不想与这些世家门阀硬刚。

  因为他最清楚世家门阀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若硬干,可能真会受到世家的集体抵制,利用迂回战术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而李义府更是体会到寒门学子的艰难,毕竟他是寒门士子出身。

  就当初没有李大亮的举荐,几乎没有踏上官途的机会,如今居然懂得避开世家的锋芒,可见自己的这位恩人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这里让李义府更是信心百倍。

  作为杨帆的铁杆粉丝,当然要知道杨帆所走的路线,才好配合。

  不可否认,李义府是个了解事务的人才,他知道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

  宇文士及、颜师古等人也不由欣慰的点了点头。

  若是一开始便捧高寒门士子打压世家门阀,那么必将遭受最激烈的对抗。

  要么李二陛下忌惮于世家门阀的反抗致使科举改革无疾而终,要么李二陛下强力推行导致天下大乱。

  这两者都不是皇帝想看到的。

  杨帆提议今年的科考不进行乡试,无疑是最稳妥的方法。

  不仅安抚了世家门阀,又给寒门士子的崛起留下了后路。

  以一种温水煮蛤蟆的方法,令各方都能接受,不至于产生太过勐烈的冲突。

  谁敢说自己的这位礼部尚书是棒槌来着,简直是世之奇才。

  即使是与杨帆不对付的长孙冲也不得不感叹,这一招太厉害了! 讯读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大唐之开局娶了武则天更新,第四百四十五章温水煮蛤蟆免费阅读。https://www.xunduxs3.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