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读文学>穿越小说>三国之银狐>第四十三章 童工
  兴平二年,从去年开始,关中、河南等地就发生大旱灾,一直到今年七月,灾情波及近千万百姓,数百万人因饥荒和瘟疫死亡或者迁移成为流民。

  而相比于关东关西地区,南方的荆州地区还算是风调雨顺,地处长江中下游,降雨量充沛,干旱暂时没有延伸到这里。

  所以大量关中、河南之地的灾民往南阳地区蜂拥,有条件的就向更南的长江流域迁徙,没条件的就在南阳盆地里驻扎了下来,使得目前南阳盆地的人口大量补充。

  刘表采纳了沈晨的建议,由官府出粮草辎重先暂时喂养饥民,然后征召流民在南阳开始屯田,一时间整个南阳地区都变得一片热火朝天。

  这当中自然也包括已经迁居到了新野的黄门亭乡老。

  原来他们只有一千人,但邓茂邓昭等人按照沈晨的交代,不断招募新的流民进行耕作,采取的模式是庄园制度,圈禁大片土地进行精耕细作,以庄园坞堡为单位,迅速进行扩张。

  从沈晨五月份离开黄门亭,到七月份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新招募了一百六十多户,总计八百多人,又新开拓了四千多亩土地,造了八十多个新茅房。

  虽说造茅房这种事情有点难以说出口,但不能否认,这种新型的沤肥技术的确能够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因此也在不断地扩建。

  这一日邓洪带了一些寒食前来探望沈晨,宋忠给他放了半天假,沈晨就带着叔祖去了后山,后山有凉亭清泉,绿茵森森,清澈的泉水从山上流淌下来,从亭间流过。

  祖孙二人盘膝坐在凉亭当中,沈晨一边看着邓洪把带来的寒食打开,一边询问现在宗族的情况,邓洪之前回去过一次,把目前的进度说给他听。

  等到邓洪把带来的寒食都取出来用碟子装好,忽然瞥见沈晨手里真拿着一个小巧的木器,不由好奇问道:“阿晨,这是何物?”

  沈晨扬了扬那木器道:“叔祖忘了?这是龙骨水车。”卂渎妏敩

  趁着闲暇功夫,他找奴仆借了木匠工具,自己打造的,因为龙骨水车本质上来说就是几块木板加上大量木片连在一起,再利用滚轮抽水的工具,所以做起来还算简单。

  邓洪无语道:“你还真让我名扬乡里啊?”

  “叔祖就听我的去做。”

  沈晨把那件小巧的模型递了过去,自己则拿筷子开始吃了起来。

  邓洪拿着那件模型仔细端详,发现这东西做得确实精巧,拨动上面的龙骨木片,甚至可以转动起来,利用轮轴带动,似乎真可以把水汲取上来。

  “这东西倒是有趣,就是汲的水太少了。”

  他转动了几圈,把龙骨水车模型放在旁边溪流当中,开始手摇运转,发现的确可以汲水,但水量却是很小,即便是等比放大,水流也不是很多。

  沈晨笑道:“其实还有种利用水力自然转动的水车,放在水里用它自己会转动汲水,但那种东西目前暂时不适合推广。”

  “为什么?”

  邓洪纳闷,有好东西为什么不拿出来呢?

  沈晨说道:“防止以后被敌人学去,还有咱们乡的沤肥技术,也必须保护起来,被人学去了可就不好了。”

  这就是打算搞技术壁垒,不止是沤肥技术和水车技术,以后还有马镫技术、马蹄铁技术、冶炼技术、建筑技术、制造技术等等。

  当年学建筑设计的时候,走了不少地方探访古代工艺,意外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

  很多都是唐宋时期才出现,明清时期大规模推广。

  虽然同样是古代,然而明清时期无论是工艺还是繁荣程度,都远超汉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钢铁产量。

  根据后世考古学家李京华教授对于西汉冶铁制造业的分析,认为整个西汉二百一十年历史,钢铁的总产量为17855吨。

  而明朝洪武初年官营钢铁总产量就达到了9235吨,明中后期嘉靖十年,光广东地区一年产量就是13500吨。

  所以即便是把明清时期的一些技术放到汉朝来,水平也属于降维打击,技术含量不可同日而语。

  这些技术未来也需要一个庞大的势力去推动,如果现在就被别人学走了,几乎跟资敌没什么区别,毕竟曹操占领北方,拥有骑兵何止上万?

  若都学会了马镫和马蹄铁,恐怕即便是有长江天险的江东也难以抵挡他的铁蹄锋芒。

  邓洪把龙骨水车模型放在一边,问道:“阿晨,学业进步得如何?”

  “还行吧......”

  沈晨犹豫了一下,说道:“只是先生还未正式开始授课,现在已经把大篆和小篆学得差不多了。”

  邓洪点点头道:“大篆小篆是基础,咱们宗族传下来的书都是用隶书写的,可很多古籍都是秦篆所写,所以先生做得没错,我当年游学的时候,也见过别人天天学篆书。”

  “这样啊。”

  沈晨就放下心来,诸葛亮和邓洪都这么说,那应该没错了。

  他之前没拜过汉朝大儒为师,也不明白为什么宋忠只教他书法而不教课文,现在看来,还是有他们的用意。

  两个人又聊了一会儿,沈晨嘱咐邓洪,让他下次回宗族的时候,一定要记得让族人尽快把庄园建造起来,同时按照他的布置,多练兵马,多冶炼钢铁,多制造瓷器。

  按照周林去年跟他说的情况,如果顺利的话,他今年又会去一趟江东。当时双方约定,要是经过襄阳的话,他会派人去南阳找沈晨。

  到时候沈晨除了要把船舶技术卖给周林以外,还需要将黄门亭利用高炉窑洞炼制出来的精美瓷器卖给他。

  汉代白瓷确实不错,可相比于唐三彩还是要差一些,想必能得到各地权贵的青睐。

  下午,等邓洪离开之后,沈晨又前往中庭宋忠常待的地方。

  前几日下雨,宋忠没有晒书,而是破天荒地全心全意教导沈晨,但不是教导他读书,而是先教导他认识竹简。

  之前教他大小篆之后,现在他已经认识了竹简上的字,能够读出来,却不懂这句话什么意思。

  不过宋忠却懂,因此他每读一句,宋忠就告诉他这是哪本书的哪一卷,要他以后记清楚,不要忘记。

  如此几日下来,沈晨就记得了不少书籍,其中很多都是后世失传的名篇,任何一卷拿到两千年后,都是价值连城。

  来到庭院后,看到宋忠又在倒腾书籍。

  从昨日起天气又开始转晴朗,太阳驱散了乌云,给大地带来酷热。

  毕竟现在才七月,说是入秋,实际上温度非常高,北方旱情依旧,南方也是高温不断。

  “夫子。”

  沈晨过来之后,向宋忠先行一礼。

  见他过来,宋忠笑道:“阿晨,来得正好,去把那卷《太公·谋篇·术卷》拿来。”

  手指的方向是比较远的一卷竹简,但只有大体方位。

  沈晨小心翼翼地穿过竹简的海洋,来到那个方位,在书海当中四处搜寻,终于找到了那卷《太公》。

  所谓的《太公》就是《六韬》,全称为《太公兵法》。

  后世出土的文物当中,人们只找到了《太公》61篇,总计两万来字。

  但在汉代《太公兵法》并没有失传,总共有237篇,每篇又有一卷到数卷不等,总字数达到十多万。

  所以说为什么在汉代晒书那么难呢?

  不止是春秋战国流传的百家经典没有失传,还在于各家注释,从西汉到如今四百年,无数大儒写的名篇无数。

  在没有纸张的年代,这么做就造成了大量的典籍和成吨的竹简问世。

  每卷竹简卷起来占地面积不大,可摊开占地就大了,还得经常给它们翻面,因此非常麻烦。

  沈晨这一个半月光帮宋忠晒书了,目前进度已经接近完工,他总共已经晒了上万卷书,可这还仅仅只是当世典籍的不到千分之一而已。

  据说当年太学和鸿都门学最鼎盛时期藏书数百万卷,每几年一次的晒书大会,得由天子派上千名儒生参与校订、勘验、晒书等工作,才能够把那些书籍重新完善一遍。

  可惜的是最后董卓一把大火,除了蔡邕等几位大儒带走了一部分以外,大部分书籍都淹没在了洛阳火焰当中。

  “夫子,咱们晒书也已经晒了一个多月了,大篆小篆我都已经认识,什么时候授课啊?”

  沈晨一边帮宋忠干活,一边忍不住问了一句。

  宋忠笑眯眯地道:“不急不急,授课的基础就在于你得认识这些书是哪些书,你才能读好。等晒完了这些书,咱们就可以开课了。”

  “哦。”

  沈晨应了一句,又问道:“那咱们还有多少箱书?”

  宋忠又笑眯眯地道:“快了快了。”

  “那就好。”

  沈晨安心下来,忽然奇怪道:“夫子,仲宣先生呢?这两日怎么没看到他?”

  宋忠说道:“他下山去了。”

  “下山去了?”

  “是啊,人总得去探亲访友嘛。”

  “哦,这倒也是,不过他之前不是帮咱们晒书的吗?”

  “对啊,现在有人顶替他了,就不用他了。”

  “有人顶替他了?”

  沈晨忽然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从书海当中抬起头,瞪大了眼睛,指着自己道:“先生,那位顶替他的人,不会就是我吧。”

  宋忠认真地点点头:“不错,就是你。王粲身材矮小,所以好帮忙铺设书籍,等晒够了再翻个面。你比他身材更矮小,在夹缝中好走路,自然就比他更适合了。”

  沈晨当时人就麻了。

  谁告诉他这是宋忠在考验他来着?

  拉童工就是拉童工嘛,还说得这么冠冕堂皇。

  难怪这些日子宋忠根本不教他,原来在把他当牲口使唤来着。 讯读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三国之银狐更新,第四十三章 童工免费阅读。https://www.xunduxs3.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