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读文学>都市小说>五零重生日常>第 224 章 纠结
  稻改?

  如果是别人问,袁映真肯定不假思索地回答“不知道”。

  以前打天下的时候,军政不分家,袁映真都没有过问过太多部队之外的事情,更别说现在的情况了。

  一个肩负京城卫戍责任的将领,不适合对地方政事感兴趣。

  但是现在问他的是他唯一的女儿,袁映真当然是要毫无保留,尽量多把自己的认知、阅历和经验都传授给女儿,希望她能走得更远。

  “这几年稻改旱、旱改水、单改双不是挺热闹的吗?我平时也听了一耳朵。”袁映真示意女儿坐下,“有什么事儿都不要急,坐下来慢慢说。”

  说实话,姚软枝这样为了什么事情发愁的模样,才像是一个真正的二十来岁的姑娘,平时她太稳了。

  袁映真每次看见稳重懂事的女儿,都觉得自责。

  如果当初不是他思虑不周,丢下妻女外出,那么他们一家应该还是团团圆圆的。在他和妻子膝下成长的女儿,肯定也是聪明善良的,但是也一定会像她的同龄人那样张扬明艳,带着天之骄女特有的傲然之气。

  平时姚软枝的情绪都太过内敛,平和得不符合她的年龄。

  肯定是土改时候差点被打成富农坏分子的经历吓坏了她,让她飞速成长。

  家长总是这样,当孩子天真无邪的时候,担心她出去被人欺负;当孩子沉稳成熟时,又心疼她承受太多。

  袁映真也不例外,一边自豪于女儿比其他领导家的孩子聪明懂事有能耐,一边心疼女儿太懂事对工作太认真,明明年纪还小,却仿佛扛着整个国家的责任一样,对自己要求太严。

  现在难得女儿有发愁的事情,他立刻精神大振,准备给女儿全部的指导和支持。

  袁映真虽然不是非常关注政事,但是如今国家正在推行的某些重大政策他还是有所耳闻的。

  就如姚软枝刚才提到的稻改,他去紫禁城颐年堂开会的时候,时不时地会听到几次,也就留下了一些印象。

  “一号首长对旱改水非常赞同。”袁映真在这方面有着别人比不上的优势,因为身份的缘故,他见一号首长非常方便,对一号首长也很熟悉。

  “我听他说过,正在让人草拟一份全国农业发展纲要,里面就提到支持北方利用水利建设成果去发展旱改水,争取多种水稻,提高粮食产量。”

  中央对各地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一直非常重视,经常召集农业专家开会讨论,想要找到解决方案,就像稻改这种事情,已经在京郊试点过了,效果很不错,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认可。

  “没错,这几年中央很重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姚软枝坐了下来,就是因为这个,她才有些发愁的。

  如果让她跟某个人对着干,指出其错误,她根本不会怕,哪怕这个人是什么名人大官都没关系。

  但是如果是跟政府的全国性或者准全国性政策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姚软枝就不得不掂量掂量了。xündüxs.ċöm

  因为谁也不知道,她提出某些和政策相反的观点会有什么后果,毕竟大跃。进和之后的大革命里,太多因言获罪的例子。

  可是如果让她就这么看着,看着历史上某些悲剧惨剧再次上演,她也做不到。

  她当初在兴化县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改良农机,筹办农场,选育良种,推广水电……

  而现在,她到了农垦总局,能够接触的层面更高了,能够施加的影响更大了,力所能及的范围也就随之扩大。

  在这种情况下,她要是眼睁睁看着淮省还有其他一些地方的农民遭受苦难,她过不了自己良心这一关,也不符合她重生回来就是改变世界、造福人民的信念。

  所谓稻改、旱改水,其实都是指的一件事,那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在符合条件的某些地区进行的一种农业技术改革,在一些水利条件允许的地区,把原来只能种植旱作物的农田,改造成为能够种植高产作物的水田。

  而这种高产作物,基本上就是水稻,所以这种改革也被称为“稻改”。

  和小麦、玉米、高粱这些旱作物相比,水稻确实是高产作物。同样面积的农田,如果经过水利改造之后,从旱田变成水田,从种植低产旱作物改成种植高产水稻,亩产量会有很大的提高。

  原来亩产一百多斤甚至不到一百斤的旱田,改成水田种植水稻之后,亩产就能达到四百多斤,这样巨大的差距,怎么不让人产生改变种植结构、耕作制度的想法?

  要是稻改能推广开来,不仅能改善农民的生活,也会大大缓解新中国目前粮食紧张的困境。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改革措施的出发点绝对是很好的,而且也是很有创新和魄力的。

  而且从理论上来说,选择进行旱改水、稻改的农田一般应该都是低洼易涝处,因为这些地方经常会被水浸泡,更适合种植水稻,而原来种植的山芋、高粱、玉米、黄豆、花生、旱稻等都不如水稻合适。

  这种条件的土地在北方很多地区都普遍存在,所以旱改水或者说稻改的基础很大,而且如果成功的话,效果也应当是惊人的。

  符合旱改水条件的各省都经过了小范围的试点,确认有效之后,中央和才发布了相关文件,指示各地符合要求的都予以推广。

  这些符合要求的地区,基本上就是淮河以北地区。

  推广稻改的配套行动就是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保证即使是天旱的时候,这些水稻仍旧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

  中央文件也强调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水源,增加水稻的种植面积。

  打井、挖沟、开渠等等,都为实现稻改做保障。

  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也不是一拍脑袋就做决定,而是有了周全配套的整体计划。但是,计划和实践之间,永远是有距离的。甚至有时候会隔着鸿沟……

  这也是今天老荆一再强调要打更多的井时,姚软枝才突然想到的国庆农场要打那么多井,与定淮市是淮北地区最容易发生旱灾的地方有密切关系。

  在姚软枝的记忆里,淮省上下对稻改非常重视,稻改和兴修水利都成为政治任务,以至于明明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基层干部仍旧不得不将绝大部分劳动力投入其中,所以发生旱灾之后,淮省饥荒程度极其严重,非正常人口死亡数高居全国之首。

  关于三年饥荒中国到底死了多少人,这一直是一个谜。

  后来的研究者对此各执一词,答案从一千多万到四千多万,莫衷一是。

  但不管是一千多万还是四千多万,这些看起来冷冰冰的数字,每一个后面代表的都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是那些几千年来一直居于社会底层,辛辛苦苦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滴成八瓣种植粮食,一旦遇到灾难总是首先被践踏杀死的劳苦大众!

  所以姚软枝从想明白国庆农场为什么执着地向总局索要打井资金的时候,就一直心神不定。

  从一号首长到到各省领导到基层干部,所有人都对稻改抱着极大的期待。

  在这个时候,她跳出来唱反调,大声提醒说:“旱改水一定要因地制宜,稻改只适合部分地区,不要将稻改当成政治任务,不要把农田水利绑定稻改只为稻改服务,不要占用大部分劳动力而荒废了原本的作物种植!这是非常危险的!一旦旱灾发生,水稻绝收,水利设施无效,原本的农作物减产,大半个中国粮食产区都会面临歉收,可怕的就会来临,数千万农民都会死亡!”

  不用别人提醒,姚软枝都知道自己会是什么下场和中央唱反调,和一号首长唱反调,炮制稻改危险论,妥妥的反.动,就算是有袁爸爸撑腰,也顶多是保住她一命,说不定袁爸爸也要被她连累。

  “誓叫淮北变江南”,多么豪气的口号,多么令人向往的未来。破坏这种理想的,绝对是心怀叵测的坏分子。

  现在一切还没有完全展开,稻改还处于试点时期,很多地方试点又很成功,她又怎么能证明自己的想法不是杞人忧天?

  但是等到三四年后,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一场天灾便可以抹去数千万人的性命,那个时候再说,还有什么用?

  姚软枝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把心里那种矛盾纠结的想法说清楚的,反正袁映真一直坐在她对面,目光温柔、神情认真地倾听着。

  慢慢地,姚软枝的心情平静了许多,脑子里也开始有一些解决办法逐渐成型。

  “看来你自己想清楚了。”袁映真亲自给女儿倒了一杯热水,看着女儿的眼神充满自豪和关切。

  “嗯,我想清楚了。这件事情我不能不管,但是也不能硬管。”姚软枝端着热水,眼神坚定。

  袁映真赞许地点了点头。

  “一号首长是有大智慧的人,中央政府更是聚集了全国各种聪明的、知识渊博的人才,你所担心的,他们早就想到了。”袁映真听出来女儿是担心这些原本很好的政策到了基层都变成政治任务,最后反而成了农民的负担,给农民带来危害。

  “他们肯定也不愿意看见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在这一点上你跟他们并不冲突,不要怕。”

  姚软枝点了点头:“现在如果我想去见分管这一部分的大领导,有爸你在,肯定能见着。但是那没有什么意义。”

  见到分管领导,她所说的听起来和中央文件里说的,也不会有什么区别。

  在之后,中央政府开会反思的时候,大领导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在场的很多领导都表示认同。

  可是人祸这个事情,你提前去说,根本没有说服力。

  你凭什么在事情还没发生的时候,就指责党的干部,说他们从省里到地区到县里乡里,层层分配政治任务,导致最后好事变坏事,小灾变大荒?

  所以姚软枝决定,她要找一批适合去监督执行过程的人,参与到这次稻改和水利建设中去,把那些原本被人隐瞒的东西,直接放到一号首长他们的桌子上去! 讯读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五零重生日常更新,第 224 章 纠结免费阅读。https://www.xunduxs3.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