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百姓接受教育读书识字,对于朝廷是件好事。”
“隋唐虽然基本已经消灭了门阀,可是在南方很多地区,又出现了士族,他们代代读书都能做官,虽然不像之前的门阀那般垄断知识,可时间长了,彼此之间互相关联,也容易出事。”
“与其如此,还不如让更多的人教育,来稀释他们的话语权。”
“况且,以后不管是实行海外殖民,还是朝廷四面出击,占领的领土也都需要人来治理,只靠现在这些官员是不行的。”
朱橚见朱元璋沉默不语,便又从长久的隐患和现实角度来表明尽量普及教育的好处。
“圣人那句话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吧。”
看了朱橚一眼,朱元璋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这也是儿臣想说的事情,很多人写文章不喜欢断句,容易造成歧义,既然如此朝廷何不推广断句符号,句读就很好,可依旧很多人不愿意用。”
“就像儿臣刚才说的这话,不同的断句有不同的意思,很多人都觉得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可圣人提出了有教无类,本人更是在各地传授学问,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显然是愿意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除了儿臣和父皇的断句,还有一种,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圣人一生都推崇周礼,还有君子六艺。按照这种背景,这话的意思是,若是百姓懂得这些,就让他们继续保持,如果他们不懂,就要教会他们。”
“儿臣的断句,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接着一句话不同的断句不同,朱橚趁机提出要推广标点符号,甚至不需要后世那么多标点符号,只要有一个点,知道如何断句就好。
“咱知道,你梦到了后世很多事情,对于现在的很多事情看得不习惯,可凡事都要一点点的来。”
“这几个月,你提出了那么多事情,咱总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解决,别看咱是皇帝,可很多事情也是身不由已。”
“虽说现在看似朝廷稳定,可蒙古人还占据着草原、云贵等地,这也是之前几年,咱不断的对蒙古用兵的原因。”
“原本计划再过两年便拿下云贵,如此一来不必两面受敌,可你的一些建议,让咱不得不暂缓脚步。”
“有句话你说的没错,十几年的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也是时候让他们好好休养生息了。”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处凉亭,朱元璋停住了脚步,示意朱橚坐下。
“是儿臣想的太简单了。”
朱橚住下之后想了想,这段时间自己搞的事情确实有点多。
不过老朱这可不像你啊,要说别的皇帝不够杀伐果断还能理解,你可是动不动一个案子牵连上万,数万人的狠人,怎么也能这么不杀伐果断呢。
得亏这不是小说,否则读者肯定要说你这个皇帝不行,不够杀伐果断。
“之前咱听你说过,后世史书记载咱杀了不少人,什么胡惟庸案、蓝玉案杀了好几万。”
“你是不是觉得咱就是这么不念旧情,心狠手辣的人?”
仿佛看出了朱橚在想什么,朱元璋看着朱橚问道。xündüxs.ċöm
“倒也不是,后世史书的记载,父皇也不完全是残暴。胡惟庸结党营私,欺上瞒下,死有余辜。至于蓝玉,估计是父皇怕朱允炆继位之后,这些淮西将领不服,威胁到朱允炆的位置,所以才痛下杀手。”
难不成老朱能听到我的心声么?
心里嘀咕了一句,朱橚轻轻摇了摇头。
“看来你也不算愚钝,胡惟庸对咱来说,能力不如李善长,汪广洋还有刘伯温,不过一开始咱看中的是他能懂咱的意思,够听话。”
“没想到为相短短数年,咱就发现有些难以掌控了。”
“尤其是中书省,基本上就是他一手遮天,他不想让咱看到的奏折,咱连看都看不到。”
“这也是为什么咱把汪广洋从广东召回来的原因,可汪广洋处理内政是把好手,却不愿意做咱的刀。”
“刘伯温也是个人精,也懂的咱的心思,他一直担心咱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要不是胡惟庸一直对他有心思,他也不会主动跑到应天来养老。”
“老五啊,很多人在史书上只是短短几十个字的介绍,可是短短几十个字,又怎么能描绘一个人。”
“能跟咱十几年的人,哪个没有点本事,尤其是那帮文官,又有几个是简单的。”
朱元璋听到朱橚这么说,满意的点了点头,甚至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对了父皇,后世人一直觉得刘伯温是大明开国第一谋士,堪比张良诸葛亮,之所以名声不显,是父皇担心他造反不愿意授予他高官厚禄。”
“他本人也像您的说的,知道您对他有戒心,因此主动远离朝堂,是也不是?”
难得能和朱元璋说说心里话,朱橚问出了这个问题。
“刘伯温是第一谋士?此话从何而来啊?”
“要说对大明创建贡献最大的人,除了咱之外,便是李善长,他和萧何是同一种类型的文臣,出谋划策不行,但却能安抚百姓,供给粮草,让咱没有后顾之忧。”
“刘伯温出山的时候,咱已经拿下了应天,大势在咱,有没有他,不妨碍大局。不过在攻打陈友谅的时候,确实是他让咱下定了决心。”
“真正说起来,他的贡献还不如汪广洋。汪广洋单论谋略可能不如刘伯温,单论内政不如李善长,可是他两者兼备。”
“当年咱初创元帅府,行军打仗的时候,他也能为咱出谋划策,攻占地方之后,他能安抚百姓。”
“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一直都是他跟在后面稳定局势,在咱看来他比刘伯温有用的多。”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虽然考中进士,却没有为元廷出力。咱曾经问过他,既然不愿意为元廷出力,又为何要考进士?”
“他说,十年寒窗苦读,应试是为了证实自己的能力。蒙古人欺压百姓,民怨沸腾,与其助纣为虐,不如等待明主。”
“他是一个能看透局势的人,不像刘伯温,当年为了元廷在江南镇压了不少义军。”
朱元璋听到刘伯温是第一谋士,微微一愣,随即对封爵的三位大臣进行了评价。 讯读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四哥挺住!妙云被我截胡了更新,第76章:明初三大文臣免费阅读。https://www.xunduxs3.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