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读文学>其它小说>遇见最美的唐诗>第一章 花间明月——情怀
  第一节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繁华中的写意

  长安古意(节选)

  卢照邻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跻身不了繁华,空留落寞的背影,在千年后成为一片写意:满床的书香透过时光的缝隙,体贴着日夜孤独的思

  考者,仍有桂花香暗盈袖。我,是纯粹的书生,天地洪荒,于无涯的岁月中掩卷叹息,卓然独立。

  这样的写意,在精心至极的繁复工笔之后脱颖而出。不禁疑惑卢照邻是有意为之,以几笔疏淡来对抗初唐宫廷

  中主流文学的典雅富丽和轻艳绮媚。而对抗的本源,是铺排的工笔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

  也曾是白衣飘飘,来自唐代五门望族中的“范阳卢”,少年时代师从一方大家曹宪、王义方习经史,直到受到

  邓王的爱重。邓王将他比之司马相如。

  也曾希望像司马相如一样,客游梁园、结交天下之才;家贫无业、琴挑佳人;卖车结垆,反获家财;一赋动帝

  王,招封至京城;出使西南,不辱使命;荣光归来,去官闲居;长门求赋,一赋千金,那样万古流芳的传奇。

  所以,起初的他像宫廷中的文臣一样,作着皇帝最喜欢的诗:

  吟咏自己安享富贵的闲情逸致,那份小资的自足之情;抑或通过描绘帝王城居的宏丽繁盛来讴歌太平。满纸的

  六朝遗风,更有一些艳情,甚至色情。

  然而,终于没能冉冉而升。房玄龄、杜如晦、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颜相时、许敬

  宗……一个个名字如今读来,眼前呈现的就是气宇轩昂、清平开阔的贞观。他没能获得弘文馆这些学士的认可,瀛

  洲在水一方,是此生去不了的地方。

  许是宿命。这宿命的阴影还笼罩在与他齐名的三人身上:王勃、杨炯、骆宾王。当吏部侍郎李敬宗将四人推荐

  给典选大员裴行俭时,裴行俭给四人算了一命:“炯颇沉默,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

  杨炯的仕途果然止步于盈川县令;二十八岁的王勃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几年后南下探亲

  ,渡海溺水,惊悸而死;骆宾王则做了讨伐武则天的徐敬业的秘书,撰写了那篇著名的《讨武瞾檄》,后兵败身亡

  ,也有他最终出家的传说。

  预言一一应验。

  不管卢照邻相不相信自己的命运正向着裴行俭的预言行进,他都在长安和洛阳两座都城中郁郁寡欢。彼时他时

  运已去。爱重他的邓王英年早逝,卢照邻去了益州新都做县尉,任满后漫游蜀中,这时候,他的风疾日益加重。当

  他被迫远离宫廷、蹭蹬下僚时,才发现主流文学的矫情。江湖之远,在野者的直率、激烈、愤懑足以抵抗庙堂之上

  的悠闲、富贵、淡雅。因为未曾跻身,反思时才想得更清楚;因为远离,回望才看得更真切。

  他以身外身回顾这场盛世繁华。

  一时香车宝马,川流不息。玉辇纵横、金鞭络绎、龙衔宝盖、凤吐流苏,更有游丝绕树、娇鸟啼花、碧树银台

  、合欢窗棂,一派长安城中豪门贵族竞争豪奢、追逐享乐的景象。

  一时豪门中豢养的歌儿舞女行云着蝉鬓,初月上鸦黄,含娇含态。

  而这些女子也曾有对爱的憧憬: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至于御史府中和廷尉门前,直是朱城玉道,翠金堤。莫道杜陵北、渭桥西,侠客芙蓉剑,抑或娼家桃李蹊。紫

  罗裙,清歌啭,人如月,骑似云。北里三市中,尽是弱柳青槐、佳气红尘,罗襦宝带解,燕歌赵舞忙。

  然而再怎样的争构纤微、竞为雕刻,再怎样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都

  是身外身的冷眼旁观,唯一不忘的是以市井的放纵改造宫廷的堕落,以大胆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促,大开大阖

  ,坐看红尘。

  尔后,才有这几句抽离繁华之外的惊警: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最明亮时总是最迷惘,最繁华时总是最悲凉,只因预见万物将在沧海桑田中老去,满堂金玉,最终冢前青青草

  木。对于卢照邻而言,唯有独坐小楼成一统,忧患而作、发愤著书,才能摆脱以道自任的人生抱负和经世致用的政

  治情怀破灭后的寂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亦同。前有西汉扬雄独坐子云居,如今卢照邻也在满床书中任

  思想逡巡。

  扬雄说:“知玄知默,守道之极,爰清爰静,游神之庭,惟寂惟寞,守德之宅。”守道之人追求的是谦退静默

  ,不求闻达,超然于物外,才能游于神庭,唯有甘于寂寞的人,方可留存一份高尚。

  那份繁华,无缘得触。仕宦的失意换取诗歌史上的成就,屏蔽了初唐宫廷的靡靡之音,呼唤着盛唐高扬之音的

  到来。是失是得,几十年后,一位伟大的诗人在读罢“初唐四杰”的诗歌后长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

  古流!”千年后,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在昆明西南联大的课堂上赞美了这首《长安古意》:

  “这癫狂中有战栗,堕落中有灵性……如今这是什么气魄!对于时人那虚弱的感情,这真有起死回生的力量!

  ”

  《长安古意》,仿佛就是为了杜甫和闻一多而作。卢照邻足以释怀,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重要的不是早一步

  或晚一步,而是终于有人向你走来。异代不同时,才是最难得的相遇。

  他的写意,终有人识。仍有桂花飞来飞去,点破千年的寂寥。

  第二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我自有的骄矜

  感遇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许久之前,听过一个说法:好的咖啡要装在热杯子里。因为温度对咖啡口感的影响很大,温热的杯子,不仅是

  保持温度稳定的必要,亦是对好咖啡本身的尊重。我深以为然。

  中国文化一向讲究心性平和,人谓万物皆有灵性,只有柔软祥和的内心才能体察到那些微渺的存在。一花一世

  界,一木一浮生,我相信日光之下的万千事物,都有各自的灵性,即便是再邋遢随性的人,也会有自己特有的矜持

  。

  我们容易遇见的,多是将骄傲披在身上四处展示的人,以孔雀开屏的姿态,端着华而不实的架子抬腿迈步。他

  们的自尊仿佛一袭华丽的锦袍,你若触碰,他会恼怒,但若撕开了那件袍子,你便会发现袍子下腐朽的里衬。而真

  正令人愉悦的,却是那种谦和有礼雅量温和的人,他们从不有意彰显自身,但举手投足都沉稳自信,他们目光澄净

  地倾听你的意见,或是娓娓道来他的缘由,或是对你的做法轻轻地颔首称许,有你所欣赏的从容气度,他们有着接

  纳任何指责和批判的度量,却也有不为外物所动的坚定内心。

  举世誉而不骄妄,举世毁而不自贬。张九龄,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张九龄,字子寿。他才思敏捷,谨守慎独,中正儒雅,奈何体弱,虽寿不寿,享年六十三岁。

  关于他的出身,还有一段小小的传说:其母怀他已十月有余却仍未分娩,一日有一位年老的医者途经他家,见

  他家瑞气环绕便去相询。家人如实相告,老先生胡子一摸,双目微合道:“腹中胎儿非凡物,此屋不容换大屋。”

  于是举家迁往韶州,乃生。日后此子果真聪慧,七岁能文,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石榴花红了又谢,琵琶子结了又落,转眼间子寿长成了温润如玉的翩翩君子。当年街坊邻里间嬉闹的小孩童,

  端的成了笑容温和目光坚定的曲江雅士。三十岁的时候,他终于不再承欢于双亲膝下,而是立于天子面前,成了整

  个帝国权力中心的一员。

  这年子寿五十五岁,接替了他的上司张说的职位,乃一人之下的朝廷重臣。刚开始李林甫以为他守古克制是迂

  腐呆板的穷酸书生,可以施以恩惠或威压将他变成自己的傀儡,后来发现实则不然。子寿温温淡淡的微笑下,有着

  耿直的性子和一往无前的忠心。所以当李林甫意识到事情开始超出掌控的时候,他找来了被后人誉为“大唐第一妖

  僧”的牛仙客。牛仙客上阿帝王下乱朝纲,而子寿的谏言自然是日益刚正激烈,时间一久,终究触到了玄宗的霉头

  。那时的玄宗刚刚得到杨玉环,还在“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里沉醉不已,对于先前的政绩也颇为满意,慢慢地也没有以前那样励精图

  治勤于朝政了,加之李林甫和牛仙客的精心设计,子寿顺理成章地在周子谅一事中因受牵连而被贬官去了荆州。

  古人都说伴君如伴虎,即便是被誉为“开元三名相”之一的子寿,也免不了与君主离心被弃的命运。心明如子

  寿怎会不懂这个道理,于是听到这个旨意的他只是微微愣了愣神,仔细地卸下头上的官帽,恭敬郑重地给君主行了

  礼,然后挺直脊梁步履从容地离开了朝堂。

  举朝一片静默,没有任何人觉得窃喜,因为众人都感受到了其中重重的交托之情和望君珍重的惜别之意。而玄

  宗看了看他专为他的宠臣设立的笏囊,又看了看子寿翩然远去的背影,略带歉意地叹了一声“惜不复见曲江风度矣

  ”,便郁郁地散了朝。

  这样一个洁净到骨子里、闲看落花静听流水的人,终于离开了君臣大义的樊笼,归返天地。他怎会不知,人生

  不如意十之八九,进退只在一念间。

  子寿被贬荆州长史后,朝堂愈加混乱,然而他也无力回天。身在何位便谋何事,他一向克己,这个道理自是明

  了。更何况这时的他已经五十九岁,老态已现,加之他一生在各方面都有登峰造极的成就,所以对于他所钟情的朝

  堂君主虽心有挂念,却并无不甘。他仍旧关注朝堂动向,依旧为君主的错爱而叹惋,却只是默默地关注和遥远地叹

  息而已。荆州的山花烂漫云淡风轻,像一只温柔的手,轻轻地拨动时间的弦,慢慢地抚平了他心中隐秘的疼痛。

  忽有一日,见春光大好,子寿如往常般上了山。他一路缓缓地走,看着春日的阳光透过树枝的缝隙洒落在地面

  ,光影随风浮动,看得人目眩神迷。蓦地惊觉不知何时起自己已经身处在一片兰桂馨香之中,浓香馥郁,他便顺着

  香味往上走去,越行越偏,来到一块空地。兰泽馨香,枝叶葱郁,金桂灿灿,满地洁白。在这凉爽的秋里,它们静

  静地绽放在无人的深山,那种欣欣向荣的生之朝气,那种“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的自矜给子寿深深

  的震撼,无言的感动,温柔的抚慰。

  你可见过溪流边的芦草在深秋随风起舞的美丽身姿,你可见过严寒冰原上凌霜傲雪的雪莲,你可见过空谷幽兰

  古刹桃花,你可见过参天古木翠湖叠泉?世间珍贵的美景都绽放在无人打扰的幽静之处,为心怀感恩的行者准备那

  一场场终生不忘的美丽邂逅。

  有灵气的事物遵从自己的本愿,就像名贵的雪莲生长在天山之上;一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顺应自然,遵守本心,不为外物所扰,不为红尘凡事所欺,便是“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一朵花,一粒沙,各有时节,各有世界,你在其中或者不在其中都不重要。

  人生不过数十载,老朽已风烛残年。到了这个时候,忧国忧民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

  天下。怀才不遇怎样,壮志未酬如何,他心中自有沟壑,腹中自有锦绣烟霞,是不需要证明也会让人仰望的分量。

  是时候放下那些纷扰,回归自己的本心了。

  纵观子寿的诗文,你会发现,所有诗作全是五言,所有题材罕有儿女情长离别,且古体诗和排律诗看起来也无

  差别(排律是所有诗作中形式最严整的,古体诗则是自由奔放的)。由此你看,他是个多么克己的人。他没有“白

  日放歌须纵酒”的狂放,没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情,没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俏皮,也没有“杜鹃啼血猿

  哀鸣”的悲怆。子寿这个七岁便有神童之称的开元名相,自始至终都保持了一种清贵之气,恬淡持重,不温不火,

  不咸不淡。

  儿时的神童虽是盛赞却也是负担,他必须不断地进步才能保持在众人眼中的地位,当然兴许他从来就不曾在意

  过那些,但是他有父母,有其他的他所爱的人。当他们的期望变成你的期望,当那些期望变成负担,除了日益沉默

  的承载,除了坚定缓慢地拔节,还有什么能说能做?

  后来当官,身为宰相的他更加持重,在朝堂上谨言慎行是生存的基本原则。生性隽雅温和的他,不同于其他两

  位名相,一个脾气火辣,一个心机深重,他则以耿直著称。所有人都在背后看着,他亦与所有人交好,却和所有人

  保持距离。那种礼貌矜持的距离感,有种淡淡的拒人千里的冷漠,别人不懂得,可我懂。所以说到底,我总是心疼

  他的。所以当我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我发自肺腑地为他感到轻松和欣喜。不那样平稳内敛的他显得更加真实,老来

  时候显露出的一丝狂气不是美人迟暮,而像是对旧时光迟到的补偿。

  你可记得七岁那年的春天,小神童随家人游宝林寺。那个率真无拘的孩童正玩得津津有味,忽报太守驾到。他

  把在寺外摘的桃花藏在袖中,然后神态自若地观察太守上香。太守见小家伙天真可爱灵慧非常便去逗他:“莫非你

  是想吃供果?你若答得上我出的对子,你便食去。”他信口答好,浑不在意。太守于是出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

  桃花。他随口接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心中满意,却有意考他,遂又出一联: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

  桂。他抬头看见三尊大佛,便应道: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还在惊叹,他已开心地拿了供果往回走。出

  来后却被一和尚误以为他偷吃供果。

  他说是太守给的,和尚自是不信:“凭什么太守要给你?”他便说了原委,又细细将对子道来,只是说到最后

  一个对子的时候,眼睛一转,淘气地说:“我的下联是:满寺和尚,偷猪偷狗偷青菜!”然后兀自“咯咯”笑着点

  头,也不管和尚要去找太守讨说法,便开开心心地跑开了。

  彼时的你,童言无忌,灵透狡黠,笑得肆无忌惮。时光渐渐将他洗濯成如玉君子,那般温和圆润。可是彼时少

  年自有的清贵和骄傲,始终没有叛离过他的心。

  一指轻触水面,打乱弱水三千,回忆碎成漫天彩蝶,翩跹又翩跹。

  最终,只剩那一双孩童的眼,灿若晨星,笑意盈盈,滴溜溜地转了一圈,便勾出了他无数个狡黠的小主意,逗

  起你十二分的爱怜。

  带着两分矜持,两分淘气,五分了然和最后的一分淡漠,子寿挥毫泼墨,写下了这传世流芳的最后一句——草

  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第三节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花与月的距离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关于张泌的爱情,《古今词话》这样记载:“泌少与邻女浣衣善,经年夜必梦之,女别字,泌寄以诗云云,浣

  衣流泪而已。”联系这首《寄人》,无非是一段滥俗的爱情故事。一段年少懵懂,像西施一样的浣纱女,赶考,功

  名,归来人已出嫁,人虽去,情还在,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梦游到你家,回顾西廊,抚遍阑干,寂无人处犹有当

  时笑语。梦醒时,往事成空,春庭花正落,明月来相照。人在何处,知向谁边?彼此或通音信一番无?

  这样理解,不是没有证据,张泌的词中透露出些许消息:

  碧阑干外小中庭,雨初晴,晓莺声。飞絮落花,时节近清明。睡起卷帘无一事,匀面了,没心情。

  《江城子》

  浣花溪上见卿卿,脸波明,黛眉轻。高绾绿云,金簇小蜻蜓。好是问他来得么?和笑道:莫多情。

  《江城子》

  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漫回娇眼笑盈盈。

  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

  《浣溪沙》

  碧阑干外小中庭,飞絮落花,浣花溪上,消息未通,便须佯醉,这便是世间小儿女的旖旎春光,而浣花溪上的

  情爱随着薛涛的渲染,你方唱罢我登场,愈演愈浓。后来,该忘的总会忘,张泌开始他颇为曲折的仕宦生涯,起初www.xündüxs.ċöm

  担任过江苏句容县尉,南唐后主李煜又任他为监察御史,历任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南唐亡国后,张泌又随李煜

  投降北宋,升迁为郎中。传说李煜死后每年的寒食节,张泌都要到坟前祭奠,思今日,想从前,空对着眼前事,此

  恨绵绵。由此可知,这样深情的张泌,绝对能够演绎出这样的浣花溪之恋!

  不过,重要的不是张泌的八卦,而是他的诗将花与月的关系再一次拉近了。

  在唐诗中,花与月走在一起,源于张若虚。当张若虚奉献出一场暴风骤雨后宁静的夜,春江潮水和海上明月是

  珠联璧合的一对: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无法追寻的初始,无法探求的过往,循环往复的当下,永远持续的未来,在此夜弥漫成永恒,时间永在,我们

  在飞逝。只是这首《春江花月夜》读到最后,你才会发现,有关花的诗句只有一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

  是霰。整个夜晚,明月照着花林,因为流转的江水湿气重重而生成花非花、雾非雾的景象。如果没有这一句,就是

  “春江月夜”了,所以花不可缺席。可在整首诗中,花却并非不可缺席,只是为了照顾一个“花”的主题而已。

  如果你以为李白的《月下独酌》是花与月最痛快的一次约会,那也错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

  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花只是一个饮酒的场所,交会最多的仍是明月、人、影子和酒。花与月反倒没有

  契合点。

  直到王维的《鸟鸣涧》,花才与月出现在同一山的静夜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

  涧中。”山中的夜,人坐花下,这等的静,却被一轮明月的出现打乱,因为月光倾泻之时,山鸟被惊扰,在春涧中

  偶尔鸣叫几声。明月,终究是静与动转换的媒介,花在左,鸟在右,人在动静之间,不落两边。花与月虽然分处两

  种状态中,但距离似乎近一些了。

  而在李商隐那里,花与月奇妙地结合:不辞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昨夜》)杜鹃一叫春天则过,百花零落,人世这种无常无法避免。只可惜蜡烛还在燃烧的时候就被尘土遮蔽。昨

  夜在西池边上,四处是寒冷的秋露,月中的桂花香也黯然消逝。这次花在月中,花月成为一体逝去。

  在另一首《春日寄怀》中,李商隐主观上认为花、月、酒、人,这四者本该是一体的:“纵使有花兼有月,可

  堪无酒又无人。”他这样感叹,就托出下面的一句:“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青袍如草,白发如

  丝”,“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直到“年年定”,才得空发觉日日生新的白发。老却少年心,方要花和月、

  人和酒的和谐,哪一样都不能少。

  上面不管哪一种都不及张泌的处理来得微妙。“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一轮皎月,把幽冷清光

  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落了,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

  ,似乎还没有忘记这段恋情。月与花之间的情分更深了些。人去楼空,徒留一院明月与落花;人虽无情而去,明月

  却长照落花,慰藉孤独的我。明月、落花、我在一条感情线上相望相闻,张泌赚取了同情,千年后的我们掬一把辛

  酸泪。

  明月的仗义,因长照落花得以彰显,这总比“冷月无声湿桂花”要好得多。

  可是,明月只有照着落花时才能说明它的多情吗?照着回廊不可以吗?照着阑干不可以吗?照着闺房不可以吗

  ?

  答案是:可以。只是落花更形象,更适合入诗。而花前月下,本就是恋爱的场所,当爱已成往事,人虽离去,

  物是人非,花与月仍在此地,彼此慰藉。花与月的距离,终于因人的无情而拉近了。

  以诗代柬,我们不知道张泌有没有将这封信寄出,浣纱女收到后能否读懂,不过没关系,犹有明月在,慰他久

  徘徊。

  第四节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那些宫斗的岁月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这显然是一个曾经跻身宫斗级别却又不长于宫斗的女子。

  《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做太子时,他的姑母要把自己的女儿阿娇许配他,汉武帝随口回答说:“若得阿娇,

  当以金屋贮之。”

  而后来,卫子夫成了新宠,阿娇因一味蛮横、不明事理被黜长门宫,“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至死不复得出。

  “金屋藏娇”,显然是童年时汉武帝的一个诡计,它告诉我们:

  万不可低估孩子的智商。“金屋”日后也就成了筑给宠幸之人的爱巢。

  既然“金屋无人见泪痕”,说明此女子还曾是“金屋”级别的宠妃,曾经跻身宫斗之列,却因不谙宫斗而被排

  挤出局。

  这样解诗难免有索隐的嫌疑。其实有关后宫的典故翻来翻去就那么几个,“金屋藏娇”是最正宗的一个,也是

  最煽情的一个,所有的宫中怨妇基本都适合这个典故,刘方平不用这个典故也确实没什么太好用的了。这还需要给

  宫斗确定一个范围,明确内涵和外延。

  何为宫斗?有资格参加宫斗的嫔妃都需是何等身份?

  然而我们所熟知的一系列宫斗的历史或宫斗剧都会告诉我们:

  宫斗,无限级!炮灰般牺牲掉的宫女们洒在其中的血泪不是更让人动容?但是“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

  开门”这等小资的忧伤,却暗示着此女子的身份并非等闲之辈。

  话又说回来了,这等雅致的忧伤,也是拜刘方平所赐。附上寂寞空庭、梨花满地,则多一份优雅;著一片红叶

  、水流御沟,则秀一场传奇;感团扇徘徊、昭阳日影,则添一种高贵。如今看来,诗家的翻云覆雨才左右了我们今

  天读诗时的感受,宫词、宫斗,有关后宫的爱恨情仇不过是从古至今茶余饭后的意淫。我们过了瘾,那些女子的过

  往,终究不可知。

  好吧,让我们好好读这首诗,要知道,岁月静好是自己的事,在诗中行走,才能现世安稳。

  坐在窗前,直到夕阳西下,余晖渐去,都一直在流泪,因为“无人见泪痕”,知是独坐,当初宠爱自己的人哪

  儿去了?既知如今,何必当初!空庭寂寞,又是暮春时节,满院梨花落,无人来收,无人来葬,宫门紧锁。这一段

  情,说给谁听?

  刘诗人酷爱纱窗,另一首《月夜》中的窗纱极可爱极有趣:“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

  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纱窗或窗纱,这和“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两种情境。也有别样的纱窗,在李白,是窥探

  行乐的窗口:“绣户香风暖,纱窗曙色新”(《宫中行乐词其五》);是一窗绿水的清新:“纱窗倚天开,水榭绿

  如发”(《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而在白居易,是春日的生机:“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三月三日》)。在朱绛,是闺中的怨

  :“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春女怨》)。直到宋代杨万里那儿,才多情起来:“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闲居初夏午睡起》)。

  这般浑然无迹,天然至极。

  刘诗人笔下的梨花,也逐渐修炼成更凄美的角色。戴叔伦说:“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春

  怨》)打这以后,梨花和雨的关系更为密切,比如尹鹗的“髻滑凤凰钗欲坠,雨打梨花满地”(《清平乐》),再

  比如秦观那首著名的《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

  门。”和雨梨花,更为凄凉,也逐渐成为宫怨或闺怨的代言者,直到唐寅的《一剪梅》出现:“雨打梨花深闭门,

  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

  !坐也思君。”才真正将梨花与青春紧紧相连。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玉席间行酒令,说了“悲愁喜乐”

  四个字的女儿令,唱了一段《红豆曲》,饮了杯酒,拈了一片梨,说了句“雨打梨花深闭门”,算是结了令。

  少年时读到此处不能不销魂,那时家有宅院,院内一株梨花,朱门铜锁,就极盼望雨天,梨花开,梨花落,吟着这

  一句诗,仿佛此生只为一人而来。然而,还是往事都成了空,还如一梦中,红颜未老恩先断,再怎样三千宠爱,眼

  下都要斜倚熏笼。

  有时难免赌气,门前冷落是难免,与其冷落,不如深深闭门,你不再来,我也不再开,我们两不相欠了。想到

  这个份上,真真是个有骨气的女子,这才算是正常的爱情,其中有争执、有坚守、有决绝、有不肯退一步。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纵我不蒙圣眷,一曲《何满子》也要唱给自己听。这样的女子,是宫斗中的胜者,

  毕竟,爱与不爱不是主题,能不能做自己是最难的选择。其实每个胜者的内心不都是死灰一抹吗?那些让别人致敬

  到最后的女子往往牺牲得更多,所换来的不过是青史上极低的出场率以及现实生活中时刻被架空的可能。

  请在别无选择之时依然做着你自己,这是唯一的退路。

  请在黄昏之时唱首歌给自己,自娱自乐。

  请独自在空庭之上跳一段舞给自己,自怜自爱。

  请把满地的梨花堆积,那不是憔悴损,不是无人堪摘,而是刚刚下过一场美丽的花瓣雨。

  请把朱门打开,不必赌气,只是为了在新鲜的空气里呼吸,感受崭新的自己。

  第五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播种的季节

  或许,杜甫、王维、李白可以代表唐诗中的儒释道。尤其杜甫,他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明知不可以而为

  之的韧劲,而这两点,恰恰是儒家的精神,当然,更不消说,“仁”这个字,明明就是杜甫的注解。杜甫是唐诗中

  的一座山,凝重沉郁。山的一边,是开元盛世,山的另一边,是安史之乱,以及其中其后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

  两边的劲风吹拂他、锻造他、折磨他,也成就他。杜甫是凤凰,当尘世于他如修罗场时,他更加高亢长鸣,浴火而

  起,千百年后,我们还在细细观摩他的歌声和落羽,那便是这些不朽的诗作。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奔波困顿,唯有早年算是比较快意自得,那时的诗,我们尚可以清晰地看到诗人的

  底色,一颗未经多少挫折的,还充满着豪情壮志的心。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此诗时,诗人二十四岁,其时正是学有所成、壮游未已的好时候。其实当时诗人刚刚落第,略有不同的是,

  此次落第并没有对杜甫造成什么消极影响。究其根源,许是诗人对自己牢固的自信罢了,在《壮游》诗里,他这样

  描述自己:“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七岁作诗,十四五岁便已经是翰墨场的一个人物了,崔尚、魏启心一般的老前辈

  都把他比作班固、扬雄,对于这种赞誉,诗人显然是受之无愧的。有时候也会想,会不会诗人一生的困顿磨难,都

  是源于他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认识和对这个社会的不充分认识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呢?又或者,因了他的才能、他的意

  志、他心里牢不可破的“道”,使他对那个社会永不会失望,那些希望支撑着他不妥协不苟且,当然也就不富贵不

  安逸。

  但是,二十四五岁的杜甫还想不到这些,他的心里,此刻是蓬蓬勃勃的朝气和希望,还有着刚刚从书斋走向山

  水的诗人的不可抑制的喜悦和欣然。这些东西在这首诗里饱满充盈,呼之欲出。年轻而好奇的眼睛,年轻而好奇的

  心,岱宗是怎么样的呢?齐鲁青未了,望岳而望不到边。“齐鲁青未了”,五字囊括数千里,真乃胸中气象,笔底

  文章。齐鲁青未了谓之寥廓,接下来作者又以“阴阳割昏晓”

  来谓山之高大,一山之隔,而昏晓不同,只能是造化所为的神奇峻秀了。远观如此,近前呢?山中云层激荡不

  穷,胸中亦是激荡不已,这时薄暮已来,鸟倦飞而知返,年轻的诗人此时此景,当真是胸胆尚开张了,不由不豪气

  干云,发誓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想当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如今诗人杜甫重登泰山,再临先贤足迹,胸中亦是类似情怀

  。不由想,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登山而寻仙,杜甫望岳,心中追求的还是儒家的精髓,所谓“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是也。

  二十四五岁至三十四五岁期间,正是杜甫最好的时候,他像一只羽翼初丰的雏凤,翱翔长空,“放荡齐赵间,

  裘马颇清狂”,年轻的心彼时是自信而张狂的,他自信凭自己胸中所学“万里可横行”。

  这天地不过是他遨游的场所,这庙堂江湖不过是他任意施展的所在。

  其实杜甫亦是骄傲的,和李白的骄傲不同,李白的骄傲是一柄剑,恣意纵横,锋芒毕露。而杜甫的骄傲,是一

  座山,居高临下,巍峨不动,或许这源于他对自己的才能和信仰深信不疑,我心匪石,不可移也,我心匪席,不可

  卷也。纵使后来感叹“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纵使“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我们的杜甫

  从来都没有变过,他便是“儒”,是“仁”,是贫不易志,潦倒不忘“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们把目光仍然投向年轻时的杜甫,那时的两首诗非常可以代表当时的诗人: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房兵曹胡马》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画鹰》

  一方面,此时的杜甫已经可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凡笔望一字不可得”。另一方面,这两

  首诗中可以形象地看见当时作者的状态,自负而傲然,笔有锋棱,心意骁腾。他的人生是“风入四蹄轻”的鹏程万

  里,他的精神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清人边连宝评价其诗“笔力矫健,有龙跳虎卧之势,其疾恶如仇,硉矹不平之气,都从十指间拂拂出矣”。

  在杜甫的青年时期,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李白和杜甫的相遇,那是盛唐两位诗歌高峰的相遇,是山和水的会合

  ,是明月和曜日的交辉。闻一多说过,历史上可以与此次会面相媲美的,也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了。你看,世

  事便是这样的巧合,历经一千多年之后,道与儒,再次在诗歌的路上相遇,这是大鹏与凤凰的并肩翱翔,是《道德

  经》与《论语》的再次碰撞。我们无法想象这两座“高峰”是如何携手同游,谈诗论文,有迹可循的是,两人结束

  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出游生涯后,杜甫便也结束了这段快意的游览,“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从到长安开始,杜甫便一步一步踏上了命运给予他的磨炼和征程。在这里他甚少舒展快意,这高飞的凤凰遇见

  他的风雨和劫火。

  先是仕途的不得意,不过那时杜甫的生活除了仕途上的不得志,其他方面可以说还是多姿多彩的,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虽说其自言“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但诗人此时还是颇有闲情的,比如《饮中八仙歌》,诗

  人简直是调皮的,顽童挥椽笔,玩笑心思;《史记》手法,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

  焦遂,个个醉态可掬,而又形象鲜明,使读者不由随之莞尔: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一首柏梁体,诸人尽酣然。可是这边诗词唱答未已,那边鼙鼓动地而来——安史之乱。诗人和整个国家都陷入

  炼狱。

  安史之乱中,诗人辗转流离,家人离散,衣食堪忧,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写了很多诗,记录这场终止盛

  唐的劫数,后人称之为“诗史”。可是,我们更知道,泪眼忧民方为圣,血书写尽史书来。

  凤凰垂翼,杜甫垂老,仿佛都是一朝夕的事。那个“万里可横行”的人,那个时刻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的人,此时短发萧疏襟袖冷,他的笔突然沉滞起来,因为这上边承载着国破山河,战火家山。

  杜甫的一生,写了很多写景的诗,但是没有哪首比这首更加催人泪下,更具代表性。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的笔,是早已成熟的了,诗人的心,随着磨难的次第到来,也更加伟大和浑厚,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似乎是给子美最恰当的注解。他矢志不渝地爱着他的家

  国,哪怕这里已经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时候,这爱化作他的沉痛,是他挥不开的迷雾和铁幕。国破了,山

  河空在,春天仍然回来,只是人迹寥寥,草木徒深,花鸟同悲,人何以堪?文人忧国,是同忧患共泣血,是白头搔

  更短,浑欲不胜簪。

  生活之于杜甫,是“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磨难和不顺之于他,从来都是雪上加霜,一来再来

  。命运没有给过诗人多少“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机会,安史之乱的结束甚至没有使诗人的生活有所好转,仍然是困

  顿飘零。他在那样深那样阔的苦海里挣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穷苦,辗转,老妻稚儿随之忍饥挨冻。

  他的身世“飘飘何所似”,可是他的诗文,愈发的凝重,一字千钧。像是给命运的还击,这只凤凰仍然在唱,这声

  音穿过荆棘,穿过乌云,如黄钟大吕,如野火燃云,永远地,响彻历史和诗歌的上空。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愿意以这首诗作为本篇的结尾,因为这是杜诗中的经典,高峰上的高峰,是被誉为“旷代之作”的不朽之作

  。更因为这首诗,饱含着诗人这一生的磨难漂泊之苦,以及这磨难漂泊之苦所锻造出的不朽的灵魂和结晶。关于这

  首诗的卓越之处,历史上有太多的人曾描摹揣测,于此不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写完此诗后三年,诗人便逝世了

  。他的一生,终于没有脱离贫病痛苦,但他的心,从来也没有低下尘埃过,就在离去的不久前,他的《朱凤行》仍

  然以朱凤自喻。闻一多说,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当之无愧,对于命运给他的

  不平和磨难,我们只有相信凡高说的:生命是播种的季节,收获是不在这里的。

  第六节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歌者的明月

  他的诗,是半个盛唐,他的人,是盛唐的传奇。若说杜甫是贫而不改其志的话,他便是落拓而不改其狂。偏有

  这样的人,才情如瀑,你不知道那巨大的生命能量从哪儿来,你也不知道那无数的诗文最终会流到哪里去。他说“

  天地一逆旅”,可他的逆旅,真真切切是我们的历史。他或许真是谪仙,自有来处,自有去处,他在这尘世昙花一

  现,便是我们永远的追寻和光芒。他,是李白。

  他有这样的力量,自青年起,他的诗便时时敲在我们的脉搏上,他的诗饱满得似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和情感一样

  ,逗引着你,诵不绝口,赞不绝口。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四川时所作。这是一首年轻的诗,尤其这首诗的起句和结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觉得这两句兼具了太白的豪情和浪漫,读到“来从楚国游”,常不禁半眯了眼睛

  以手叩案,真真遣字如鬼神,一“远”一“来”,无可替代,去国离乡之态与舍我其谁之慨跃然纸上,令人不动容

  也难。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空阔苍茫,山渐渐地消失在地平线上了,对于从“蜀道难”而来的诗人而言,

  豁然开朗的不只是眼前,还有心胸。

  年轻的诗人回首山已远,唯有舟下的江水,仍然无休无止地向着大荒流去,流向荒漠辽远的原野,也流向遥不

  可知的未来。山川渐渐变幻。月亮,还是家乡那一轮,也像依恋一般化作水中镜照我,此时,云端有海市蜃楼,恍

  如仙境。一切都不一样了,舟下还是故乡的水,万里送离人。读到“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都不禁莞尔,亏

  他怎样想的呢,不言人依水之情,而思水送人之态,别具一格,便使这送别之词不流于颓唐绵软。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李白一定也和我们一样一面吟诵一面赞叹,继而念念不忘,不然如何便把“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幻化得那样得心应手呢?

  诗人写月,“月下飞天镜”还属牛刀小试,待到《把酒问月》,我们方才见识到这位水月为魄长风为魂的诗人

  是如何的字字珠玑浮篇才气呢: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窃以为,李白是七分水三分月的,所以他写月,当然是入骨入髓,入木三分了。

  太白的起句总是不凡,“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似呼月而来,细细问之,而这问又循循引出月

  的若即若离之态、朦胧虚幻之美、周而往复之谜、玉兔嫦娥之寂、人生之短暂无常、明月之恒久。关于月亮,人们

  关注的除了传说,除了“千里共婵娟”

  的寄托,也有时光之惑,关于此点,早时的张若虚问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

  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后来的张爱玲亦说过:“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

  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我们的太白亦是想:“古人今人若流

  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可是这个“使我有身后名,不若即时一杯酒”的酒仙诗人,他的思虑仅限于此,下一句便是管他古人今人,管

  他月明千里还是月映万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如此便好了,因醉而问,也因醉而不问,这便

  是太白。

  全诗从停杯始,最后又从月归到酒,笔随意走,气势流动,一轮朦胧雅致恒久的月,一个出尘随意的“我”形

  象焕然而出。

  与其他诗人略有不同的是,我们甚至难以从诗歌中找到诗人人生里那些落魄的轨迹,他是真的仙人,万千劫难

  ,一杯酒愈。他是永不折翼的大鹏,他的诗、他的酒是他的自愈良药,家人冷眼,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

  蓬蒿人”;所拜谒的官员未曾青眼,他回敬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

  轻年少”;世俗更不用论,太白的骄傲本就凌驾一切,“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嘛。而飞扬激荡的《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竟然是他流放夜郎遇赦后所作。再读此诗,对他不可动摇的骄傲和不羁,简直是心怀敬畏

  了。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障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

  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

  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这首诗使我真正认识到文字是具有令人心动神摇的力量的,诵读的时候,兴为之发,神为之夺,一种侵略的力

  量和美,使我不能客观地分析这首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读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时,好似已经进入一个自由奇诡的世界,激越、美、浪漫、飞翔。我开始迷信文字的幻觉,而随着一节紧于一节

  的节奏,“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俨然是这首诗的高潮,险崖飞瀑,一字千钧,在阳光下迸溅出飞

  琼碎玉的美,炫目和迷幻。如果文字有声,这便已是声外之声,在云端和心底同时响起。而太白是运用文字和掌握

  节奏的天才,给你这样的文字盛宴后,缓了一缓韵,如梦初醒地低吟“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或者如梦初醒的不过是读者,恍惚失神的我们继而随着渐渐舒缓的文字进入下一个梦境,与那风云变色,雪山

  湍流不同的,玉京、芙蓉、飞天的彩袖、回旋的云缕,同样的美、自由和飞翔……太白是真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者

  ,他的才情和性情将他稳稳地托在云端,只予人以仰望和赞叹的机会。好诗人是可以随时发疯的,这应该是他最基

  本的才能和特征。一杯酒,一斛春色,一座山,一把清风,这些都可以是他的毒药,逗引得他癫狂,逗引得他诗情

  四溢不可抑止,而他的诗,再来做我们的毒药,一点一点敲打我们这些俗人的神经,唤醒我们在庸碌中抬一抬头,

  看一看本该属于人世的光芒。《将进酒》

  便是太白一次经典的“发疯”,是我们不可多得的——毒。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

  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

  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

  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

  万古愁。

  这是最诗意的酒和最酒意的诗。

  这是最美的恣意纵横和最恣意纵横的美。

  起句便很太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变幻无常,逝者如斯,于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自弃,放荡不羁,万事了无挂怀。太白的潇洒和浪漫是骨子里

  的,随时的掷杯而去,随时的仗剑远游,所以当这样的天才说“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时候,便只好“烹羊宰牛且为

  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吧。

  和上一首不同的是,这一首的节奏是由缓而急的,仿佛渐深的酒意,当“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时,我们的太白便是酒半酣,诗已成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

  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节奏紧凑,宛如急管繁弦,且字字透着使我有身后名,不若即时一杯酒的豪气。后来的“五花马,千金裘,呼

  儿将出换美酒”又是痴憨任诞,醉态令人莞尔,可这笑尚未出声,最后的掷杯一呼“与——尔——同——销——万

  ——古——愁——”又使空气为之一滞,才觉出我们随着这纵横捭阖的诗路或悲或喜,激愤狂放,难以回神,而我

  们的太白,或已,兀自沉沉睡去。

  一个伟大的诗人,必是多元的,太白亦然。他的诗,既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狂,也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

  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傲;既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浪漫,亦有“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率性

  。当然,也有“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的清新。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和他的乐府激扬的调子不同,太白的五言诗别有一番清新的美,自然灵透,有一种晨雾的气息或者朗月的光芒

  ,此诗尤为如此。诗描写的是夜晚在朋友家饮酒做客的情景,全诗基调脱俗,语言唯美,写景达情,如在眼前,山

  月、荆扉、绿竹、幽径,仿佛见诗人飘然状,而饮酒我醉君乐,宾主尽欢,待到“曲尽河星稀”已是“陶然共忘机

  ”。

  景熏人醉,情感人痴,恍惚陶渊明再生,谢灵运重游,独又多出太白潇洒出尘之资,汝能不喜乎?

  李白平生多以“大鹏”自比,最后的《临路歌》亦言“大鹏飞兮振八裔”。此诗连同杜甫的“山巅朱凤声嗷嗷

  ”,像是某种昭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那个早逝的诗人的名句,我们的诗

  仙诗圣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他们使盛唐的诗史庄严深博,傲然自持,引得后代的痴人如我辈,沿着历史溯流而上

  ,仰望他们的纵横挥洒,心迷神醉,不亦快哉!

  第七节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任气的侠客行

  献钱尚父

  (唐)贯休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一个人如果遵照他的内心去活着,他要么是个疯子,要么是个传奇。

  贯休,本姓姜,字德隐,七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他天赋异禀,日诵《法华经》一千字,过

  目不忘。还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

  直到他受戒以后,仍远近闻名。他的一生,能诗善书,尤长绘画,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

  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且不提他的才艺,单说这个人物,本身就是跳脱张扬的一个传奇。

  传奇是多么嚣张跋扈的名词,如果有人敢以此自称,必当被世人戏谑。人活着,与其说为自己,不如说为别人

  。太多顾虑,太多渴望,太多恐惧,太多需要替别人完成的愿望。因此人从来都身不由己,不是因为虚伪,而是世

  间有太多的无奈。

  唐代诗僧、画僧该是史上最多的,这和当时的诗歌以及佛教盛行的风气有关。一直以来我都对盛唐气象分外憧

  憬,那种开放而有生机的朝代,如能得见,简直再无他求。而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长的那些人物,都鲜活地行

  走在每个时空里,给后人无数的遥想。

  他们像一道绚丽的闪电,能在沉闷黑暗的权力更迭中照亮众人的眼,让你会心一笑,一面倾心,明白那些清贵

  自持和洒然大气。

  贯休便是这样一个人。时人赞他“一条直气,海内无双。意度高疏,学问丛脞。天赋敏速之才,笔吐猛锐之气

  。乐府古律,当时所宗。

  果僧中之一豪也。后少其比者,前以方支道林不过矣”。这便让后人无可再评了。

  看古人评古人,其中的字字珠玑,笔锋词利,入木三分都分外迷人。这寥寥几句,把贯休的不拘小节、铮铮傲

  骨、写意疏狂勾勒得很是浓重鲜活。

  他爱憎分明,关心人民疾苦,痛恨贪官污吏。他曾作:“霰雨灂灂,风吼如斸。有叟有叟,暮投我宿。吁叹自

  语,云太守酷。如何如何,掠脂斡肉。吴姬唱一曲,等闲破红束。韩娥唱一曲,锦段鲜照屋。

  宁知一曲两曲歌,曾使千人万人哭。不惟哭,亦白其头,饥其族。

  所以祥风不来,和气不复。蝗乎蠈乎,东西南北。”(《酷吏词》)他遣词用字古意凹凸筋瘦嶙峋,愤怒地谴

  责了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暴行。他不畏权势,傲骨铮铮,这首《献钱尚父》就讲的这样一个故事。

  乾宁初年(公元894年),贯休开始云游天下。当时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钱镠以平定董昌之功,升任镇海

  镇东等军节度使,加衔“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贯休自灵隐寺持诗前去祝贺(贯休喜交游,诗作中有许多酬作,他

  前半生都在各地颠沛,寻求一个安容之所,却一直因与人不和而四下流离),贺诗便是这首《献钱尚父》。

  钱镠见到贯休的贺诗,心下自然十分得意,但仍感意犹未尽。因为此时的钱镠已有问鼎之心,不以统辖十四州

  与得封“万户侯”为满足,他想进一步扩大地盘,力图成为雄踞一方的霸主。于是乎钱镠便传令贯休,要他将“十

  四州”改为“四十州”,改后才许相见。贯休那样桀骜不驯的人哪里容得下如此轻慢,亦不满钱镠日益膨胀的政治

  野心,便愤然宣言:州亦难添,诗亦难改,余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当天便卷了衣钵拂袖而去。

  却说钱镠,盐贩出身,自幼不喜文而好武,后在董昌手下从军,一路摸爬,最终成了吴王,其中艰辛不足为外

  人道也。贯休遇见钱镠的时候也只能算是错误的时间下的相遇,那时的钱镠刚从小兵发迹,那种平民骨子里的小农

  思想作祟,铺张骄奢都上来了。即便后来受了他父亲的训,收敛了一段时间,终还是忍不住奢侈起来。但是在本质

  上,他确实是个勤勉为民的好皇帝,也是个温柔体贴的平凡男子。

  那句有名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便是出自他写给爱妃的书信,其中的温暖呵护,每每读起都口齿留香。

  其实很多时候,事情的对错真的很难评价。专看钱镠对贯休的态度,只觉得这是轻狂不明,真是个昏君,可是

  看到钱镠的政绩和治国理念,却又不得不佩服,他能以一己之力做到如此地步确实不易。

  只能说人各有志,心中缩容各有不同。

  再说回贯休,看他的诗“贵逼人来不自由”和“谁羡当时万户侯”,便能明了他那不畏钱权不喜羁绊洒脱脱来

  洒脱脱去的个性,从“东南永作金天柱”的豪气,就能知了“十四州”改“四十州”的霸气岂是他胸中之物,僧人

  的心胸是超凡脱俗的,他心中的“满堂花”

  和钱镠心中的“满堂花”岂是同等之物,如何能改;“鼓角揭天”“风涛动地”的囊括岂是“四十州”的豪情

  ,又岂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世俗。天地间的豪迈和世俗的温情岂能同日而语。

  僧人的空无,造就他落落大度、不拘小节、好云游天下的性格。

  难怪他会回诗云:“州难添,诗也难改,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

  他那样自在随心的一个人,哪里会那样地为钱镠折腰,拂袖之后便离开越州,到荆州。荆南节度使成汭对贯休

  还比较客气,安置他在龙兴寺住。过一段时间后,关系便逐渐疏远。有一年,成汭生日,献诗祝寿者百余人,贯休

  也在其中。因为献诗的人多,成汭无法亲自过目,便委托慕僚郑准品评。郑准对贯休的诗才非常嫉妒,就给贯休评

  了个第三,贯休自是不服。后来有次成汭向贯休请教书法上的问题,不巧贯休正因生日献诗受辱而闷着一肚子气,

  便借此机会发泄,说:“此事须登坛可授,安得草草而言!”成汭听后也很恼火,又因身边一些人乘机进谗言,于

  是贯休又被驱逐出江陵。

  我有一端绮,花彩鸾凤群。佳人金错刀,何以裁此文。

  我有白云琴,朴斫天地精。俚耳不使闻,虑同众乐听。

  指指法仙法,声声圣人声。一弹四时和,再弹中古清。

  庭前梧桐枝,飒飒南风生。还希师旷怀,见我心不轻。

  ——《上裴大夫二首》

  我尤爱贯休那胸中锦绣万丈、山河万里的大气;亦爱他古拙脱俗的想象和那颗清闲自在心。僧人对世间万物的

  看法自有禅意,他已经超出世人很远。他在《天台老僧》中写道:“独住无人处,松龛岳色侵。僧中九十腊,云外

  一生心。白发垂不剃,青眸笑转深。

  犹能指孤月,为我暂开襟。”那一句“僧中九十腊,云外一生心”

  真是让人无比向往。原来那云外之心才是他一生的追求。

  贯休除了善于诗画,又擅书法,号为姜体。后人评他:“工草隶,南土皆比之怀素”“作字尤奇崛,至草书益

  胜,峻之状可以想见其人”。都说字如其人,由此可见贯休本身确实是个张狂不羁的奇士,这点又和济公的癫狂形

  象有那么点儿微妙的相同。

  世间真性情的人往往为俗世不容,仿佛高大的身影背后一定要有那些鬼祟的小人才算完美一般,贯休对国内民

  生的关怀使他从未放弃过对国家前途的信心。他在尘世间流离,却以一种闲云野鹤般的姿态,旁若无人地招摇过市

  ,让那些小人得逞之后都不能笑得畅快。

  再后来,贯休的弟子劝他入蜀,他便又到了四川。到四川后,贯休向前蜀主王建献了一诗:“河北江东处处灾

  ,唯闻全蜀少尘埃。

  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秦苑幽栖多胜景,巴歈陈贡愧非才。自惭林薮龙钟者,亦得来登郭隗台。

  ”(《陈情献蜀皇帝》)至此,贯休终于找到自己一生的归属,找到了一个赏识自己的上司,完成了政治抱负和传

  播信仰的光荣使命,于乾化二年(公元912年)终于所居,享寿八十一岁。

  你在虚空中弹奏白云琴,缥缈的白云幻化成清风,平静了世人纷杂的心湖。我匍匐在地,掌心传来温热沉缓的

  跳动,我知,你在任何一处。

  你仰望着夜空,微弱的星光点燃灵魂深处的业火。我只是人间惆怅客,在日月间纵横驰骋,在无法预知的世界

  ,我知,你是昂然的唯一。

  在曲终人散后,你抱琴独立,虽然花开时节,却是落红满地。此刻,颠沛流离,痴言妄语,都化作你衣袂的翩

  翩。我远远观望,为你屏息,四面而来的狂风里,我知,你将用一生谱写这部传奇。

  第八节暗处若教同众类,世间争得有人知——七月的流萤

  萤:昆虫纲,萤科。体小型或中型,细长,耳畔扁平,腹部下方有发光器。其发光机理为呼吸时,被称为“荧

  光素”的发光物质氧化所致。夜间活动。又名耀夜、景天、宵烛。

  温风始至,蟋蟀在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

  这是一句简约而优美的形容,季夏之月温暖的风,墙脚下的蛐蛐,盘旋的雄鹰,以及衰草里的萤火虫。光是想

  象就已足够有趣,自然和谐的美感让人分外向往。只可惜这种神奇的小生物如今已不多见了。

  光明的使者

  太阳是光明永恒的代言词,所以有诗云“萤火岂与太阳争辉”。

  然而,在众多会发光的事物中,即便光芒微小,却只有萤有着和太阳一样自行发光的特质。

  四季之中,春天的阳光明媚但不爽直,秋天的阳光清朗但不贴近,冬日的阳光温暖而不真实。只有夏季阳光是

  明亮到极致的,这时的太阳像是一个泼辣直爽的小姑娘,青春活力着,热情洋溢着,爱憎分明着。而无法与之争辉

  的萤火,也正是在此时才开始发光。

  不知你可看到过数百只蝴蝶翩跹于花丛的场景,亦不知你可见过数千只萤火虫被惊起四散飞开的场面。前者是

  春季阳光下的盛大表演,后者却是深夜静谧舞台上一曲华丽的哑剧。

  映水光难定,凌虚体自轻。夜风吹不灭,秋露洗还明。

  向烛仍分焰,投书更有情。犹将流乱影,来此傍檐楹。

  ——《咏萤》(李嘉佑)

  细微的萤火在粼粼的水面上飘忽不定,远远地看着就像一点轻灵的光,风吹不灭,雨淋不熄,它仿佛是要为夜

  读的学子照明,又仿佛是要为迷失的人指路。

  又如杜甫的这首《萤火》: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

  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的确是将小小的萤与太阳对比了。一句“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写出了孑然无依的漂泊感,正是借着萤在

  抒发自己的感情。

  那茫茫的山林,漆黑的夜,那一点小小的光明,看似微弱的坚持,在不知置身何处的迷茫人眼中,就像太阳一

  样的明亮,一样的温暖。

  那风雨中艰难前进忽隐忽灭的微光,带来的是对生命的尊敬和无言的感动。

  现实的拟化

  全唐诗中写到萤这一意象的共二百四十五处,诗人有九十多位,且用得较多的诗人多在中唐以后,由于政治腐

  败,社会黑暗,诗人便将心意寄托在与现实相契合的萤火虫上,点亮心中的灵光,隐守时代的风骨。

  其实认真算起来,咏萤诗的繁荣应该是魏晋之后,时人讲究“以形传神”,《文心雕龙》里就提到过:

  自近代以来,文贵形式,窥情风景之上,篆貌草木之中。……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

  芥。

  所以那时的诗文讲究摹状而少言志,如梁朝萧绎的《咏萤火》:

  著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来到灯下暗,翻向雨中然。

  而唐人行文则一扫前朝的虚浮表象,开始向内观照自身,向外延伸含蕴历史、现实,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时节变衰草,物色近新秋。度月影才敛,绕竹光复流。

  ——《玩萤火》(韦应物)

  熠耀宵行,虫之微么。出自腐草,烟若寒燎。

  ——《萤火赞》(郭璞)

  萤火虫多在夏季于水草边产卵,化而入土成茧,次年春季破茧成虫。古人误以为它是腐草变成,故多用萤来表

  示“变化”这一思想。

  柳宗元在《天说》中就曾提到:

  木朽而蝎中,草腐而萤飞,是岂不以坏而后出耶?物坏,虫由之生。

  所谓物坏,常代指家庭、群落、朝代的灭亡。且看刘禹锡的《秋萤引》:

  汉陵秦苑遥苍苍,陈根腐叶秋萤光。

  夜空寥寂金气净,千门九陌飞悠扬。

  纷纶辉映互明灭,金炉星喷镫花发。

  露华洗濯清风吹,低昂不定招摇垂。

  高丽罘罳照珠网,斜历璇题舞罗幌。

  曝衣楼上拂香裙,承露台前转仙掌。

  槐市诸生夜读书,北窗分明辨鲁鱼。

  行子东山起征思,中郎骑省悲秋气。

  铜雀人归自入帘,长门帐开来照泪。

  谁言向晦常自明,儿童走步娇女争。

  天生有光非自衒,远近低昂暗中见。

  撮蚊妖鸟亦夜起,翅如车轮而已矣。

  便是借着秋萤的眼睛,看透时空中的舞榭歌台、汉陵秦苑,看破花团锦簇、歌舞升平,讲述着历史轮回也不过

  是“腐草为萤、物坏虫出”罢了。

  另外还有许多别的物化,如于季子借萤火虫舒展大志的《咏萤》:

  “卉草诚幽贱,枯朽绝因依。忽逢借羽翼,不觉生光辉。直念恩华重,长嗟报效微。方思助日月,为许愿曾飞

  。”或是齐己描绘的闲适的读书生活的《萤》:“透窗穿竹住还移,万类俱闲始见伊。难把寸光藏暗室,自持孤影

  助明时。空庭散逐金风起,乱叶争投玉露垂。

  后代儒生懒收拾,夜深飞过读书帷。”抑或是陆龟蒙暗讽时政劝诫君王的《萤》:“肖翘虽振羽,戚促尽疑冰

  。风助流还急,烟遮点渐凝。不须轻列宿,才可拟孤灯。莫倚隋家事,曾烦下诏征。”

  那小小的一副身躯,却背负了众多文人墨客的期盼,在天地间依旧轻盈地飘荡,宛若新生。

  生命的火花

  有次在山村度夏,和朋友们走散,找不到回去的路。眼见天地之大之静,星光之灿之明,于是便也安定地随意

  走着,享受城市没有的梦境般的星夜。

  忽然看到前方有一团明灭不定的莹莹的微光,忽上忽下,顺着风声还有振翅的低沉的“嗡嗡”声。于是心下一

  喜,在此之前我是没见过萤火虫的。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中,并没有给这些可爱的精灵留下栖息的方寸之地。于是,

  好奇的、仿若发现珍宝的、激动忐忑的我,像一个发现通往童话王国大门的孩童一般追了上去……我感谢这只可爱

  的萤火虫。它可能是一位第一次出席盛大舞会的小姑娘,在家里犹豫不决地选择最合适的装扮,又紧张不安地一路

  飞来,成了迟到的公主,引来我这个陌生人的觊觎。

  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咏萤》(虞世南)

  我一路跟随,直到眼见一片湖光。

  天上细碎的星光落在水面,碎成满湖璀璨,水边没有围栏阶梯石块,而是高高低低的一片芦苇。芦苇映着湖面

  的星光仿佛镶了钻石般晶莹美丽。

  这时,风起。

  噢,原来芦苇中闪亮的不是湖面的星光!芦苇随着风摇晃起来,发出“哗哗”的水般的声音,湖面的星光一下

  乱了,碎成无数粼粼波纹,一圈圈向远处扩散开。而芦苇间,无数相同或相似的小小光团慢慢地升腾而起,在空中

  划出妙曼玄奥的轨迹,仿若向我这个陌生来客展示它们神圣古老的文明。

  我仰着头,发着呆,惊讶得发不出任何声音。萤火虫的盛大仪式让我神昏目眩,甚至不敢再举步向前。

  在这一瞬间,我觉得天地是如此浩大,即便是萤火虫这样微小而短暂的生命,也能美得如此惊心动魄。

  它们像是天际的流火,却比流星雨更绚烂;它们像是卷起的风暴,又比蝴蝶泉更壮观。

  这是大自然赐予我的,最美好、最珍贵的记忆。她向我诉说着生命的美妙,教我明白对自然的谦卑。

  后来,流萤如何退去,我如何回家,已没有印象,只记得那一夜弥漫在整个天地之间的晶莹的光亮。

  奇怪的是,这场景日后并没有在我梦中出现,也许它就是一场梦。

  不能言及,无法再现。大自然用她神奇的魔力为我编织的一个真实的梦境,教我俯身看己,仰首望天。

  我也只能由衷地深深地敬畏着,这古老的星球上所有的生命。

  那些你未曾看见的角落里,有着你所不知的惊心动魄。那些你以为微藐的生命,也能谱写浩大的壮美。“秋风

  凛凛月依依,飞过高梧影里时。处暗若教同类众,世间争得有人知。”那些清澈灵透的精灵,真的从未在意过你的

  眼光,它们只是静静地以最美的姿态认真地度过每一天。

  我听见回声,来自湖泊和心灵

  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我听见音乐,来自星光和流萤

  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

  而有些瞬间无法把握

  任凭东走西顾,逝去的必然不返

  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频频遗漏一些,又身陷风霜雨雪的感动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还在乎什么拥有 讯读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遇见最美的唐诗更新,第一章 花间明月——情怀免费阅读。https://www.xunduxs3.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