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彭加木先生,家父一直与之私交甚好。多年后重新翻阅资料,结合父亲生前所述,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记录如下。
不过,在记录想法之前,我要先写下一些关于彭先生失踪的一些疑点。
疑点1.
彭加木先生先后15次去新疆,最后在中科院新疆分院做了院长,根据他自述所说之所以选择留在新疆的原因是:投身边疆。
这就是我最大的疑惑。
中国的边疆如此之多,诸如内蒙,西藏,云南、广西等等,他为何偏偏就选择了投身于新疆?众所周知,新疆十分干燥,彭先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植物病毒学家,按理说应该是习惯了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为何不选择在云南、广西这种既不缺植物,又不缺病毒的地方研究?而偏偏选择距离家乡十分遥远,气候十分干燥,环境十分恶劣的新疆?
但凡去过北方的南方人应该都知道,北方的干燥对于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是怎样一种折磨:眼睛会干涩流泪,鼻子会不通气......等无数的困扰。
而彭加木先生偏偏选择去新疆工作!
这或许并不是偶然,而是基于某种目的而做出的针对性选择!
疑点2.
彭加木先生先后多次进入罗布泊科考。可所有关于彭加木去罗布泊的科考照片,所有资料中所显示的照片基本都是1964年的照片,根本找不到几张1979年和1980年的照片。甚至就连彭加木本人的资料照片,大部分也都是60年代的。www.xündüxs.ċöm
这又是为什么?
既然在1964年科考的时候都拍了一堆照片回来,而1979年1980年的时候已经身为院长的他,为什么连一张科考的照片都没有留下?难道1979年和1980年的科考,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或者说在1979年已经发现了什么奇怪的地方,或是有了什么重大的发现?
疑点3.
我在查看了一些1964年的科考时彭加木的照片之后,更感觉到了蹊跷。在为数不多的照片中,大部分的照片都是彭加木先生拿着锄头挖坑的照片,完全没有看到一丝植物病毒学家的痕迹。
要知道,彭加木同志可是宁愿节省7000多块而愿意冒生命危险去找水的优秀共产党员。在1964年资源匮乏的年代,相机和胶卷还是相当贵的科考器材,为什么他会拍这么多没有什么太大的实际意义的照片呢?
是在刻意的拍摄一些照片,以掩饰他实际的工作吗?
疑点4.
据资料记载,1957年,也就是彭加木先生进疆工作的第二年,他就被诊断出患有胸腔纵隔恶性肿瘤。瘤长在心脏,气管和食道之间,有两个拳头那么大,注意,是两个拳头那么大!这是多大的肿瘤?只要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能知道,这样的情况有多么严重!
而就连当时医生也说,患这种病的人顶多还能再活两年,注意,是顶多!我曾见过的这类恶性肿瘤病人,基本不会超过一年。
而正是因为诊断出来了这么严重的病,彭加木暂停了在新疆的工作,返回了位于上海的上海中山医院进行治疗。
但正是在治疗期间,医生在他骨髓里又检查出了“异常网状细胞”,证实他同时患有另一种恶性肿瘤——网状细胞淋巴瘤,而这种病,一般只能活三个月。
而从1957年得恶性肿瘤到1964年,如果持续7年治疗和服用药物的话,为什么在他和维族老人拍的所有照片里,丝毫看不出他做过化疗的痕迹?
化疗是什么样,大家都知道,是会掉头发,可看彭先生的照片,却丝毫看不出头发有什么异常!
这还不算什么。在医生已经得出结论,他余下的生命不会超过3个月的情况下,他居然从1957年坚持科考到1980年失踪,这中间足足有23年!
按照当时的的医疗手段,在诊断出严重的肿瘤晚期之后,还能坚持科考,并且成功坚持了23年。这简直就是人类的奇迹!
但是,哪怕在如此现代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你可曾看到任何一个人能在年龄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在被诊断为两项恶性肿瘤晚期之后,能够存活23年?!
因此,只有种可能,1.他可能根本没有患病。2.他的病在神奇的罗布泊被某种物质治好了!
如果是第一种可能,那么在他暂停新疆工作,返回上海之后,他也就没有治病。那这期间,他在做什么?莫非是在以治病的名义,掩盖某些秘密的研究?
如果是第二种可能,那罗布泊难道真的存在某种物质,可以抗击肿瘤?
疑点5.
彭先生在1980年在6月失踪,搜救了一个月可以理解,这毕竟体现了国家对彭加木先生的高重视度。
但过了六个月后,也就是1980的11月20日,国家又派人去搜救,是什么信息让国家的决策人相信他还活着?
在这种极度缺水,地表温度高达六七十摄氏度的环境下,完全不适宜生命生存的环境下,相信一个年迈身并且患绝症的老人能够活下去?这已经完全不能用奇迹来形容了。你敢信?
那又为什么去搜索?
也许有人会说,会不会是因为彭老身上带着什么重要的信息?这种情况我也考虑过,可能性很小,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却搜救,那应该再第一次搜救之后立刻就组织第二次搜索,为什么偏偏等6个月?
只有一种可能性!是因为刚好在六个月之后有了明确的信息——彭老还活着!那么,又是谁带来这个信息?又如何让人相信这个信息的可信度如此之高?不惜动用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进行第二次搜救。
疑点6.
彭先生15次进入沙漠考察,三次进入罗布泊区域。可以说是经验相当丰富。而第三次进入罗布泊的时候,队里这么多人,既有司机,也有助理,其中除了彭加木先生之外还有5名成员是中科院新疆分院的工作人员,按理说都是彭加木先生的下属。
在人手足够的情况下,一个年迈身患重病的老人,有什么理由去独自寻找水源?
疑点7.
在彭加木先生最后一次考察罗布泊的时候留下了一张6名科考人员的合影。
按理说,人的气质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军人有军人的气质,你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学者有学者的气质,商人有商人的气质,但从这张合影的照片中,你很难看出其他的人有科研人员的气质。这,难道是我的眼神问题?
疑点8.
根据资料记载和当时的报道来看,彭加木先生不顾身患癌症的身体和几个科学工作者在1964年3月5日到3月30日的时间中,环罗布泊一周考察,采集了水样和矿物标本。
而就是这次科考,在对流入罗布泊的三条河流进行了钾含量的初步研究之后,彭加木先生认定:罗布泊是宝地!
可正是这样一块“宝地”,在半年之后,也就是1964年10月,诞生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
既然是宝地,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实验选择了罗布泊?要知道,原子弹有着强烈的辐射,如果是拥有如此重要的矿产资源,那在原子弹爆炸之后的若干年,面对持续的辐射,如何去开采?
这不就直接把宝地炸没了吗?
那在这次爆炸之前,彭加木先生的科考团队仅仅只是发现了矿产资源而已吗?还是有什么其它的发现?
或许,在权衡之后,认为原子弹的爆炸选在这里,利大于弊? 讯读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探险之谜藏罗布泊方建杜薇更新,第 123章 疑点重重免费阅读。https://www.xunduxs3.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